西藏第一个现代纺织厂的创业转型之路

林芝毛纺厂:从“一支红”走向“满园春”

2025-07-29 14:09:38来源:西藏日报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林芝毛纺厂毛毯检验车间。

  1976年7月28日,《西藏日报》在二版刊发通讯《桃花山下春意浓——记林芝毛纺厂的发展变化》。报道中写到,林芝毛纺厂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的乱石荒滩,而今旧貌变新颜;高大的烟囱犹如擎天柱,矗立云霄;一座座小铁塔擎架的高压线路,凌空而起;厂区内,厂房鳞次栉比,交接班的工人川流不息,喜气洋洋;满载羊毛的汽车源源而来,一批批呢绒、毛线和驰名中外的提花毛毯相继出厂,畅销北京、上海、天津、四川、江西、浙江、湖北、陕西等地,并在1970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赢得来自五大洲贸易界人士和港澳同胞的一致赞扬。

  它是西藏自治区现代工业的重要起点。

  它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历史见证。

  它是3000名纺织工人接续奋斗打造出的“高原一支红”。

  它就是西藏第一个现代纺织厂——林芝毛纺厂。

  1966年,林芝毛纺厂的机器轰鸣声,划破了雪域高原的宁静,犹如星星之火,宣告了西藏现代纺织业的启航。近60载长路漫漫、栉风沐雨,在西藏发展的滚滚浪潮中,它是一朵在纺纱机上经纬钩织,泛着华彩的工业浪花。

  火红的岁月,不眠的车间,昭示着历史,辉映着未来。


图为林芝毛纺厂原梳纺车间纺织女工在生产轻纱。(资料图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上海到西藏的创业之路

  4000公里,这是从上海浦江到西藏林芝的空间距离。

  59年,这是从艰苦创业到新程再起跨越的时间。

  西藏自治区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几近空白。为了支援边疆建设,发展西藏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在党中央、国务院及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下,决定从上海搬迁一个粗梳纺织厂到西藏,填补西藏现代纺织业的空白,为当地现代工业发展打样板。

  几经踩点和勘测,厂房最终选址在林芝的八一镇。

  1966年6月至8月,上海市毛麻公司纬纶毛纺厂的611名工人及其家属,连带专用机械88台、通用设备21台、机器配件50吨、新购44万元辅助材料和大量技术资料全迁西藏,在藏东南的峡谷密林之间凭空开辟出一片占地千亩的厂房。

  1966年9月18日,西藏林芝毛纺厂宣告建成,10月正式投入生产,成为自治区早期地方工业的主要基地之一。

  “毛纺厂成立之初,是一边建设、一边生产,先保障生产,再考虑生活。”林芝毛纺厂退休老职工桑木登是厂里招录的第一批西藏本地工人。他17岁从林周县澎波农场来到林芝毛纺厂,从推犁的农民到车间的工人,桑木登半生光阴都留在了林芝毛纺厂。

  老人回忆,工厂初设,条件非常艰苦,宿舍还没建成时,工人们只能住在帐篷里,床也只是拼在一起的木板。当时的八一镇还没有城镇的模样,工厂处在尼洋河畔的一片荒地上,周围除了一个工程团、一个筑路队外,几乎没有“邻居”,孤立于山川之间。

  为了加快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工人们满怀热情,许多人自愿放弃探亲假,不少上海师傅更是扎根高原、发挥“传帮带”作用,在高原上掀起了生产热潮。

  上世纪七十年代,林芝毛纺厂逐渐发展壮大,工人数量突破千人,组建了车队、辅业队、基建队,办起了职工子弟校、“七二一”工人大学,培养了一大批生产能手。

  “当时毛纺厂有5个车间。一车间负责车床和设备维修;二车间是拆毛、洗毛车间;三车间负责梳毛、纺纱;四车间是织布、经纱车间;五车间负责染色、烘干。全部是流水线作业,职工三班倒,人休息,设备不休息,24小时运转。”退休工人洛桑塔也当时是一车间的维修工,10多个人组成“保全班”,是工厂的“设备医生”。

  “厂里的熟练工都是从上海来的,许多都是夫妻档,有些老师傅五六十岁跟着厂子一起搬迁到西藏,克服了很多困难,把后半生都奉献给了西藏纺织业。”洛桑塔也说,他先后跟着上海的崔师傅、谭师傅学维修,从一个完全不懂纺织的农民,成长为修理能手、车间主任。

  “阿拉上海宁(我是上海人)。”“上海宁(人)喜欢吃甜个。”许多退休的西藏本地职工仍然能脱口而出记忆深处的沪上方言。林芝毛纺厂的创立,仿佛嵌在高原深处的“上海小镇”,各民族职工在这里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在年复一年的流水线上结下深厚情谊,共同编织出西藏现代纺织业的雏形。


图为西藏地球第三极毛纺织产业有限公司针织车间内整齐划一的现代化针织设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辉煌的顶点与转型的阵痛

  走进林芝毛纺厂的旧址,数十栋房屋整齐排列。在老旧斑驳的厂房里,锈迹斑斑的梳毛车、纺纱车依旧静静伫立,让人不禁联想起当年轰鸣运转时的震撼场景。而在职工宿舍区,墙上泛黄的挂历和贴画,显示出那个年代集体生活的烟火气息。

  缓步其间,人的思绪跟着景物变换,似乎回到了老一辈工人日夜奋斗的火热时代。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林芝毛纺厂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退休职工伍珠江才回忆说,生产高峰期,厂里的职工达到1800人,是西藏最大的工厂。女工都穿戴着白围裙、白帽子,男工则是背带裤,工人交班换班时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厂里什么都有,学校、卫生所、菜园、俱乐部、会堂,职工不出厂门,就能自给自足,晚上12点下了班还能看电影。”伍珠江才说,那时候虽然每天都非常忙碌,但并不觉得累,反而干得很开心。

  “毛纺厂刚成立时,工人是很少见的身份,许多人误以为到林芝当工人是去做苦力,宁愿在家种地。后来,毛纺厂效益好,产品在社会上响当当,当工人成了让人羡慕的工作。”洛桑塔也说,“作为西藏第一批工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1983年至1990年期间,林芝毛纺厂进行了多次改造,推出“高原”牌产品,生产能力和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其中,1989年是该厂历史上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当年实现利润695.62万元。

  提起昔日的辉煌,桑木登滔滔不绝:“厂子红火时,能生产5大类上百种产品,生产计划逐年增长,产品仍然供不应求。尤其是‘高原’牌熊猫纹样的羊毛毯最火,尽管价格高达54元一床,接近普通职工2个月的工资,但却十分畅销,市面上经常断货。”

  名噪一时的“熊猫毯”成为西藏特产,走向了全国,毛纺厂也因此有了家喻户晓的名号——“高原一支红。”

  数据显示,几十年间,林芝毛纺厂共计生产各类呢绒680余万米、提花毛毯80余万床、毛线524万公斤、地毯纱126万公斤,实现总利润4600万元,上缴税金3900万元,累计安排就业人员3000余人,是当时西藏工业的一面旗帜。

  然而,兴旺过后,林芝毛纺厂却迎来了巨大的危机和严峻的考验。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的持续开放,全国纺织行业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林芝毛纺厂也面临原料成本较高、创新能力不足、市场销售疲软等问题。

  桑木登感叹:“西藏情况特殊,原材料和运输的成本较高。市场上的产品样式越来越丰富,我们厂机器设备逐步老化,一些产品样式显得很陈旧,销路成了问题,厂子不得不缩减产量,到了1994年就基本停产了。”

  就这样,曾经热闹非凡的厂房变得冷冷清清。为了自救,林芝毛纺厂采取自营门市、派销售员到各地找销路、组织工人参加修路项目等多种方式,尝试度过困难时期,却始终是杯水车薪。

  到2004年之后,西藏公路工程总公司(西藏天路集团前身)对林芝毛纺厂实施整体兼并,后来改为林芝毛纺厂有限公司,并向仓储物流、物业开发管理等方向转型,逐渐远离纺织行业。

  林芝毛纺厂曾在高原工业经济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把“高原一支红”的辉煌延续下去,具有光荣发展历史的西藏纺织业亟待改革。


图为西藏圣信工贸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车间工作。

  新时代新征程——高原纺织业迎来新的春天

  西藏是我国传统五大牧区之一,牛羊毛绒原材料来源广泛、品质卓越,具有发展毛纺经济的原料资源优势。

  为了整合全区毛纺行业资源,续写高原毛纺新篇章,2020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位推动下,以促进搬迁农牧民长期就业为目标,林芝毛纺厂恢复重建项目落户山南市森布日产业园区。

  由此,总投资约2.6亿元,占地100.76亩的西藏地球第三极毛纺织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三极毛纺公司”)组建成立。林芝毛纺厂以一种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当中。

  第三极毛纺公司具有整套完备的现代化生产线,是全区首个能够在本地实现全链生产,并拥有从设计、原纱生产到成衣制造等纵向一体化供应链的毛纺织企业。

  几年来,该公司致力于打造高原毛纺领域龙头标杆,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履行社会责任,先后在河北、浙江等地建立分梳基地和办事处,与北京服装学院联合开发新产品,推出自主品牌“喏酷”,连续两年参加北京时装周并获奖,产品于2023年出口韩国,累计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约1500人次,采购原料促进牧民增收超5000万元。

  第三极毛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杜兴杰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林芝毛纺厂的‘高原’牌毛毯是具有浓厚时代标签的西藏名片,千家万户排队都要买。现在,第三极毛纺制品以传承品质、延续经典为己任,以全新产品和形象重新定义西藏毛纺,正努力打造属于新时代的西藏毛纺产品,希望把‘高原一支红’的辉煌续写下去。”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毛纺产业作为自治区绿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经过不断探索和发展,如今已规模初显,渐成蓬勃之势。

  目前,我区毛纺和传统手工业登记经营主体超过650家,区域公共品牌“西藏羊绒”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日土山羊绒”“山南泽帖尔”等声名渐隆,涌现出圣信工贸、帮锦镁朵、哗叽服饰、金哈达羊绒、卓番林等多家发展势头良好的本土毛纺企业,具有独特民族传统纺织文化内涵的产品走向更大更远的国内和国际舞台。

  西藏圣信工贸有限公司多年来深耕绒毛业务,近年来与武汉纺织大学等联合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梳生产线,产品连续多年出口印度、尼泊尔,主营业务收入超3000万元,累计带动8000户农牧民增收,成为区内有名的国家“星火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自治区“绿色工厂”。

  该企业负责人拉巴赤列说:“西藏毛纺产业潜力巨大,我们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2023年4月,西藏毛纺织行业协会成立,区内外毛纺企业有了更加专业的交流互动平台,这对于西藏纺织产业深化资源利用与合作,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提供了一大助力。

  未来,我区将聚焦毛绒原料供给质量与产能提升,推进良种育繁体系建设,加大毛纺产业龙头企业培育,推进优势区域产业集群培育试点,着力打造“中国优质山羊绒供应基地”“中国优质牦牛绒原材料基地”“传统藏毯制造产业集群”等,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文化支撑、科技赋能、品牌培育”的产业发展体系,持续推动我区毛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机杼声声,交响悦耳;经纬纵横,锦绣舒展。从高原纺织工业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繁花竞放的西藏毛纺企业,雪域高原的绿色纺织工业,正在新时代续写新的华章。(记者 刘枫 周辉 晓勇 张思雨 达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