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西藏大学校门一角(资料图片)。
如今的西藏大学纳金校区。记者 旦增兰泽 洛桑 摄
刚送走来自日喀则的拜访者,82岁的强巴曲杰老人就紧接着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虽然略显疲惫,但一提起那些珍藏的往事,老人的眼睛立刻焕发出神采。他取出一本厚重的相册,那些珍贵的老照片,记录着西藏教育事业六十年的沧桑巨变。
“这是1952年我们三姐弟在照相馆拍的入学纪念照,”老人指着照片中三个胸前佩戴着拉萨市第一小学校牌的孩子说道,手指轻轻抚过相片,“那时候能上学是莫大的福分,我们是第一批走进学堂的孩子。”照片里,三个衣着整洁的孩子端坐在照相馆的布景前,眼神中透着对知识的渴望。
老人顿了顿,继续向记者讲述:“1959年我入学拉萨中学,没过多久就被选拔进入西藏军区文工团。1963年6月,我们代表西藏去北京演出,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这段珍贵的经历,成为老人艺术人生的起点。
老人轻轻展开一张1985年的老照片,西藏大学刚成立时的门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年我成为了艺术学院第一批教师,”他凝视着照片说,“从拉萨一小到西藏大学,我这一生都在见证西藏教育的成长。”这一年,西藏高等教育翻开了新篇章,越来越多的孩子得以接受大学教育。
望着院中盛开的格桑花,老人回忆道:“2004年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本以为可以安心养花了,没想到带研究生比上课还忙。”书房里,《西藏传统戏剧阿吉拉姆艺术研究》《西藏宗教舞蹈艺术》等专著和多篇学术论文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见证着他“退而不休”的学术生涯。这些凝聚着毕生心血的著作,系统地记录了西藏传统艺术的精髓。直到去年7月,这位耄耋学者才真正放下教鞭。
“现在经常会有学生上门来请教传统艺术保护相关的问题,”老人说着,指向书桌上摊开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最新的研究心得。尽管年事已高,老人依然坚持关注西藏文艺教育事业,经常奔赴乡村、牧区,收集大量的原始资料,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当问及最大的心愿时,老人望向窗外盛开的格桑花:“希望这些花儿年年开放,就像西藏的教育事业,永远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