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2025-05-28 09:48:26来源:西藏日报作者:李国强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和“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广泛共识和磅礴力量。

  首先,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遵循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构建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注重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青年人才,为他们把准研究方向、搭建学术平台、创造科研机会,鼓励他们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推出原创性理论成果。

  其次,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深入实施“五史”教育,系统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以史资政、以史育人,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深刻理解“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创新开展理论阐释,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政治、文化、经济、情感五个方面的共同基础、深厚基因、动力源泉,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源与流、根与魂,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筑牢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以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

  再次,切实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必须清醒认识到,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持续改善民生,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需要进一步筑牢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扩大覆盖、补齐短板,推动教育、医疗、文化、住房等服务与全国同步发展。同时,大力加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激发民族地区自主发展活力。要继续以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精神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最后,创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善于通过讲故事解疑释惑,回答好各族群众关心的问题。同时要坚持目标导向,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目标是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结合案例对比说明我国国家治理优势,说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显著优越性,增强说服力和认同感。讲清楚中华民族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遵循“由谁来讲、为谁来讲”的原则,发挥本地化讲述者和多元文化通道作用,让故事打动人、吸引人。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通过举行国际论坛与对话、运用新媒体传播与影视作品等线上线下多元路径,有效开展国际传播,构建多语种全媒体矩阵,同时善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精准推送和效果评估,以数字化、创新化、国际化的传播格局,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作者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图书馆馆长)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