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3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新时代边疆治理实践创新进程中,要立足“五个方面”进一步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拓宽各民族空间嵌入的实践路径,推动形成密切往来的空间共同体。推进生活空间深度互嵌,拓宽各民族互嵌式居住的实践路径,以社区(村)为基础单元,有针对性统筹空间规划和空间配置,更好实现各民族共居共融。推进生产空间深度互嵌,拓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实践路径,搭建各民族参与合作和分工协作的共同生产空间,更好实现各民族共事共业。推进交往空间深度互嵌,拓宽各民族互嵌式融入的实践路径,推动各民族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互动互通互鉴,更好实现各民族共学共乐。
拓宽各民族文化嵌入的实践路径,推动形成密切交融的文化共同体。推进文化元素深度互嵌,拓宽各民族文化共同传承的实践路径,推动各民族服饰、饮食、民居等文化元素的相互嵌入,整体彰显各民族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的中华元素。推进文化资源深度互嵌,拓宽各民族文化创新交融的实践路径,推动各民族自然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体布局和相互联动。推进文化活动深度互嵌,拓宽各民族文化创造发展的实践路径,推动各民族传统节日和传统民俗的融合展示和交互呈现,更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拓宽各民族经济嵌入的实践路径,推动形成密切依存的经济共同体。推进经济布局深度互嵌,拓宽民族地区参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路径,科学统筹产业布局和规划布局,更好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度互嵌,拓宽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践路径,更好实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嵌入。推进经济成果深度互嵌,拓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更好实现各民族共创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拓宽各民族社会嵌入的实践路径,推动形成密切联系的社会共同体。推进社会结构深度互嵌,拓宽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实践路径,推动人口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的整合同构,更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网络关系。推进社会要素深度互嵌,拓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实践路径,推动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平等流动和均等配置,更好增进社区、社群的共同性因素。推进社会治理深度互嵌,拓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推动社会治理全过程的共商共建共治,更好构建各民族共同参与和协同发力的社会治理格局。
拓宽各民族心理嵌入的实践路径,推动形成密切认同的心理共同体。推进心理意识深度互嵌,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让“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扎根各民族心理意识深层,更好强化各民族心理动机、心理倾向、心理选择上的共同体意识。推进心理情感深度互嵌,拓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实践路径,推动各民族形成心理层面的共同情感联结,更好深化各民族情感交流、情感培养、情感融洽。推进心理需求深度互嵌,拓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路径,推动各民族形成共同心理依赖、心理支持、心理归属,更好实现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实践方向。要不断创新实践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提升实践效能,持续拓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深度、广度、精度,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