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在藏北牧人文化馆打卡拍照。
今年5月21日,是藏北牧人文化馆(上仓贡玛村村史馆)开馆一周年纪念日。一年前,它作为那曲市申扎县首座村史馆开馆,带动了申扎县村史馆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弘扬的新一轮热潮。
藏北牧人文化馆系统性展示了藏北牧区文化,全方位呈现了古今牧民生活。
申扎县卡乡上仓贡玛村村委会主任格层曾作为热心群众参与到藏北牧人文化馆的建设中。一年前,藏北牧人文化馆开馆时,格层兴奋地表示,开在村里的文化馆不仅能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人回望历史、铭记历史,而且还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西藏老百姓如今过上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藏北牧人文化馆策划人、时任上仓贡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赵鹏飞在谈到筹建藏北牧人文化馆的意义时说,西藏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单就自然风光而言,我国和世界其它高原地区也不乏相似的景观。但西藏的文化,赋予了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神奇的传说与故事,这正是西藏的独特魅力所在。
赵鹏飞说:“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地文旅业的发展,藏北牧人文化馆的诞生,恰逢其时。”
据介绍,2023年5月,自治区党委办公厅驻村工作队入驻申扎县卡乡上仓贡玛村伊始,在时任卡乡乡长顿珠的建议下,将筹建上仓贡玛村村史馆的各项工作纳入计划。
赵鹏飞(右)采访上仓贡玛村赤脚医生格桑旺扎(左)。
然而,“史”从何来?却是当初摆在驻村工作队员们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于是,一方面,驻村工作队员通过多方搜集现有的文字资料,希望以此获得线索;另一方面,驻村工作队员将希望寄托于当地村民,想要从村民口中得到一些信息。起初,后者的进展并不顺利,因为在当地的老年人并不多,而年轻人又普遍对本地历史知之甚少。
于是,实地走访成为又一个获取线索的渠道。驻村工作队员在开展驻村各项工作的同时,多方走访打听,了解到一个信息,在距离上仓贡玛村村委会3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处旧时的本地部落首领遗留下来的石房子。这条线索令驻村工作队员们如获至宝。
但当驻村工作队员迫不及待地找到村里的几位年轻人,聊起石房子时,却被泼了一盆冷水,因为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
这也让驻村工作队员强烈地意识到,保存地方的历史记忆,已然迫在眉睫。
2024年5月后的连续几个月,在驻村工作队员和当地各方力量的努力和协助下,卡乡和上仓贡玛村的相关历史脉络渐渐浮出水面。
而那座石房子,现今属于上仓贡玛村(即四村),为卡帮部落首领——卡帮·嘎玛旺堆(也称嘎堆)时期修建,据说原有4间石房子。当初,修建房屋用的石材为牦牛所驮运。
村民为藏北牧人文化馆捐献“老物件”。
翻开史料,一座充满年代感的石房背后,就有如此丰富的历史,这是驻村工作队员和一些年轻村民起初并未预料到的。
驻村工作队员们又陆续收集整理了不少申扎县的历史文化概况、牧业发展等相关资料,并借鉴西藏日报社记者、藏北文化研究专家赵书彬的研究成果,梳理了这一区域的历史发展脉络。
在综合掌握相关资料和实地研究的情况下,上仓贡玛村高校毕业生创业者、西藏浪卓瓦文化有限公司创立者、藏北牧人文化馆装修设计师巴桑提议将这个原为村史馆的文化馆命名为“藏北牧人文化馆”,自治区党委办公厅驻村工作队采纳了这一建议。
在藏北牧人文化馆的前期规划中,既展示了藏北牧区的共性文化,如藏医药、牧业生活、民俗等方面,又展示了藏北申扎县卡乡和上仓贡玛村的地域特色,把卡乡和上仓贡玛村作为“藏北”的一个缩影,放入当地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之中。
“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当地村民和爱心人士纷纷主动捐献“老物件”,甚至有人把家中珍藏多年的金制藏品也捐献了出来。”赵鹏飞说,文化是故乡的魂,所有人的热情帮助、村民的积极参与,正说明了广大干部、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申扎县相关领导到藏北牧人文化馆考察。
据介绍,藏北牧人文化馆,梳理出“纳仓部落参加江孜抗英”“赤脚医生无私服务群众”等可歌可泣的故事;集纳出流传于民间的诸如“公心虽如上弦新月,但它会逐渐圆满;私心虽如十五圆月,但它会逐渐亏损”“一心做善事,得益在其间”等来自《格萨尔》史诗的谚语;寻找到村里“第一名大学生”“第一名解放军战士”“第一名人民教师”等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和事……
“这些不正是当下最贴切的教育引导群众的真材实料吗?”赵鹏飞感慨道。
“在此过程中,我感谢许多人,让我更加珍视历史、珍视西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赵鹏飞说,藏北牧人文化馆虽然并不大,但它却成为一颗当地历史文化的窗口。它的建成,只是一个开端,藏北历史研究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脚步,将永不停歇。(图/文 记者 晓勇 通讯员 泽仁居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