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始于40年前,至今仍感动着边防官兵,也激励着边疆人民续写军民鱼水情的故事——1982年6月底的一天,从康马县嫁到亚东县下亚东乡仁青岗村的外地媳妇达吉,和日珠老阿妈凌晨4点出发,背着自家地里采摘的蔬菜,徒步八九个小时,第一次把蔬菜送到了边防哨所官兵手里。从此,以达吉、普次、次仁曲珍三位老阿妈为首的当地群众踏上了为哨所官兵送菜、送信的路,一送就是几十年。2009年以后,边防哨所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不需要再送菜了,但部队没有忘记“三位老阿妈”在艰苦岁月中的无私帮助,经常慰问和帮助她们,帮助她们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这是一个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名志愿兵退役后始终视驻地为故乡、视当地群众为亲人的故事——来自四川南充的朱祥务在亚东县当兵14年,曾经因保护国家财产而英勇负伤,生命垂危时,一位正准备手术的阿佳把手术室让出来,让医生先抢救朱祥务。朱祥务认为是亚东人民救了自己,退役后便义无反顾地留在了亚东,利用自己的医术为亚东人民和边防官兵服务。20多年来,在亚东县,远到高海拔的各个哨所,近至亚东县城的家家户户,都留下了朱祥务背着医药箱看病开药的身影。
这是一个“95后”年轻战士扶助驻地贫困家庭孩子上学、促进民族团结的故事——驻藏某部战士王安林,得知帕里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达瓦卓玛一家有三个孩子都在读书,便通过帕里镇政府与达瓦卓玛家结成帮扶对子,资助达瓦卓玛的孙女白玛央珍上学。2023年6月,白玛央珍考取西藏农牧学院。截至目前,王安林已资助达瓦卓玛一家7万余元,而他自己却舍不得换一双新鞋,舍不得换一部新手机。
这是一个发生在几年前,部队助力地方脱贫、群众致富后不忘恩情的军民一家亲的故事——为了助力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驻当地部队积极为边境一线农牧民群众出谋划策。
得知岗古村村民平措拉姆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部队长期在她开办的商店里采购生活物资,帮助其增加收入,顺利脱贫。致富后的平措拉姆没有忘记部队的帮助,她将自己的商店更名为“拉姆军人服务站”,免费为军人提供甜茶热水、应急充电、缝补衣物、雨衣雨伞、休息座椅、取寄包裹等服务。
军爱民、民拥军,在亚东县,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双拥故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
亚东县与印度、不丹接壤,地处维护国家安全的最前沿。长期以来,军地双方在共同守护边境、共同建设边疆的进程中,形成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先后7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
在亚东县,经常见到一些店面门口的灯箱上印着“现役军人退役军人持有效证件可享本店优惠”字样,这是亚东县实施的一项拥军服务举措。帕里镇帕里牦牛专卖店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军属到这些“双拥门店”消费,一律享受优惠折扣。此外,亚东县还面向军人军属推出了影院免费观影、军车免费停车、旅游大巴设立专座、公共服务场所设置优先优待窗口等政策,让尊崇军人、关爱军属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近年来,亚东县抓好拥军支前、落实拥军政策、做好拥军服务,形成部队练打仗、地方练支前的良好局面。同时积极改善驻当地部队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条件,常态化开展“三大节日”走访慰问活动,多措并举安置退役军人,落实军人子女教育“三包”政策,切实增强军人军属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驻守一地,造福一方。驻亚东县部队坚持在边防稳固、边境建设、边民富裕中勇挑重担,推动拥政爱民为民更有深度,赢得了驻地各族群众的赞誉。
——助力边防稳固,深化“五共五固”结对共建,组织部队10余支党员先锋队、上百名党员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共建活动,深化“学雷锋”活动,服务群众2000多人次,始终在森林灭火、道路抢险、抗洪救灾等险情中冲锋在前;
——助力边境建设,配合实施边境建设,积极开展党政军警民商“大结对大帮扶”行动,积极融入“千亩万林”国土绿化行动,积极参与风险隐患排查、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军地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助力边民富裕,驻当地部队打造“八一爱民学校”,帮扶困难学生128人;建立6个乡村振兴帮扶联系点,助销亚东鲑鱼、帕里牦牛、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500万元,助推亚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说不完的双拥故事,道不尽的鱼水情深。在雪域边陲亚东,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在一代又一代军民的传承下,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记者 马晓艳 扎西顿珠 杨子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