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守护好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

2025-05-26 10:15:39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薛莲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近日,阿尼玛卿黄河水源涵养地科学考察活动在青海西宁正式启动。阿尼玛卿雪山保存着50余条冰川,年均径流量占黄河上游总流量35%,其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具有重要影响。此次科考将通过自然资源实地调查掌握区域内各类资源分布及现状,精准识别生态薄弱环节,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清洁水,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指出,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再次强调,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当地牢记嘱托,承担起“中华水塔”守护人的重大责任,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守护三江源。如今的三江源地区,宛如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镶嵌在中华大地上。过去难得一见的藏羚羊、雪豹等野生动物频繁现身,山清水秀、稳固丰盈的“中华水塔”生机勃勃,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在全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冰川、冻土消融退化,极端天气多发,如何守护好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面临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和考验,需要我们做出更多更科学更扎实的努力。

  首要的是尊重规律。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中华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保护行动。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既要避免过度人为干预,也要避免无序放任,正确把握自然恢复和人工干预之间的平衡点。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不断增强生态系统自我循环和净化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统一。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结合各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进行科学布局,实施差异化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发挥保护和修复的效果,提升生态保护措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结合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推动当地特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当地群众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推动藏族传统手工艺品、藏医药等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借助藏族特有的游牧文化、帐篷文化、歌舞文化,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将文化价值转换为经济收益,激励群众主动投身生态保护事业,形成保护生态即保护文化、保护文化促进保护生态的正向循环。通过成为生态管护员、民宿经营者、文化讲解员,农牧民不仅能够获得新身份,实现增收致富,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转变生态观念,使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形成共振效应。

  在三江源的保护历史中,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人物与故事,中国共产党党员、“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杰桑·索南达杰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20多年前,索南达杰先后12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打击非法持枪盗猎团伙,在与盗猎分子的斗争中英勇牺牲,年仅40岁。索南达杰用生命守护可可西里,留下了无畏坚守、无惧高寒、无私奉献、无悔担当的崇高精神。他的精神与事迹,激励着一批批年轻面孔投入保护事业,成为守护“中华水塔”的生力军。

  守护“中华水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坚定意志、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之接续奋斗,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以实际行动赓续索南达杰等三江源卫士的精神。每个人都成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气候治理的参与者,必将为应对气候变化、守护好“中华水塔”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作者:薛莲,系红旗文稿杂志社编辑二室主任、青海民族大学校长助理)

  《光明日报》( 2025年05月26日 02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