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读书边经商:藏族小伙实现财富反哺家乡

2025-05-08 10:18:46来源:西藏商报作者:文/图 旦增玉珍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仁孜所郎。

  从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的一间土木房,到昌都盐井霓虹闪烁的KTV。从16岁揣着全家积蓄带上姐姐踏上创业路,到成为手握多家实业、执笔著书的青年创业者,仁孜所郎的每一步都浸染着高原的寒霜与炽热。1997年,他出生在道孚县一个清贫的家庭,一件衣服穿三四年,一大家子人挤在漏风的屋里。但贫瘠的土壤里,倔强的种子悄然萌芽。姐姐的2万元积蓄、朋友的借款、5万元启动资金,这些数字拼凑出他人生第一间KTV的轮廓,也铺就了一条从农牧区少年到商界新星的逆袭之路。如今,他的故事不仅是创业传奇,更是一曲关于亲情、坚持与反哺的藏地长歌。

  命运的征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海拔3500米的道孚县,寒风裹挟着稀薄的氧气,仁孜所郎全家七口人挤在低矮的土木房,爷爷奶奶的医药费、姐姐辍学打工的艰辛、父母佝偻的背影,构成他记忆中最沉重的画面。

  “衣服破了就用粗线缝,过年才能吃上一顿肉。”但物质的匮乏从未浇灭他眼里的光。16岁,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或许还在校园里享受着青春的无忧无虑,但仁孜所郎却已踏上了改变命运的征程。

  他紧紧攥着姐姐打工四年省吃俭用攒下的2万元积蓄,又向朋友借了3万元,怀揣着“开一家西藏没有的KTV”这个大胆而又充满梦想的念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创业之路。

  昌都盐井,位于滇藏交界处,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环境。然而,对于初来乍到、毫无经商经验的仁孜所郎来说,在这里创业谈何容易。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摇头质疑道:“小孩子能成什么事?”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不信任,仁孜所郎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他手头资金有限,只能购买二手电视、老式音响来“装备”KTV。没有专业的装修团队,就自己动手绘制装饰用的画,用质朴的创意为简陋的包间增添独特的氛围。就这样,两个充满藏式风情的简陋包间在盐井街头亮起了霓虹灯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盐井“首家KTV”一开业便大受欢迎。周边的村民被这种新鲜的娱乐方式所吸引,生意异常火爆。三个月的时间,仁孜所郎就收回了成本,三年内盈利超过40万元。生意最火爆的时候,附近村的人骑着摩托,从几十公里外赶来,只为在这充满欢乐的KTV里尽情歌唱。包厢里的欢歌笑语彻夜不息,成为盐井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钱挣到了,但更让我高兴的是证明了自己。”仁孜所郎感慨地说。他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功,而是掏出全部积蓄重新装修店面,将原本破旧的门面升级。当焕然一新的KTV呈现在众人眼前时,姐姐站在门口,眼眶泛红,曾经的付出与艰辛在这一刻化作了欣慰的泪水。她知道,当年那2万元钱没有白花,他们真的做到了。

  创业OR求学:培养持续创新能力

  当仁孜所郎的KTV生意蒸蒸日上,事业处于上升期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暂停创业,将KTV交给姐姐打理,自己则重返校园。18岁那年,他背着书包,走进了青海一所私立学校,从最基础的拼音字母开始,重新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看见大学生们读书,心里羡慕得很。”这是仁孜所郎重返校园的原因。在创业的过程中,他深刻地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尽管商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他明白,要想让自己的事业走得更远,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学校的日子里,仁孜所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凌晨四点的宿舍走廊,总有一盏台灯亮着,那是他在刻苦学习。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通过抄写词典、缠着老师补课等方式,努力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仅掌握了扎实的文化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四年的时间里,仁孜所郎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全班第七的成绩毕业,还利用课余时间出版过诗歌书。在求学的同时,仁孜所郎没有忘记自己的创业梦想。而后又开了一家店,他巧妙地平衡着学业与生意之间的关系,将寒暑假充分利用起来。寒暑假期间他会管理KTV和朗玛厅,一旦有空余时间,就在KTV的仓库里复习课本。

  “别人说我贪心,但我知道,书读好了,生意才能走更远。”仁孜所郎深知知识与商业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习,他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商业洞察力。这些知识和能力,为他日后的商业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2023年,仁孜所郎在拉萨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店。同年,他和家人拿出所有积蓄在老家道孚县开了一家洗浴中心。之后,仁孜所郎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和扎实的知识储备,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2024年投资70万元在家乡道孚县建起批发市场。在他看来,“其他店铺或许会倒闭,但柴米油盐永远是百姓的必需品。”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蕴含着他对民生需求的精准把握。

  如今,这个批发市场已经成为道孚县比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日均营业额超过了他的预期。它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捷的购物场所,还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仁孜所郎在拉萨开了一家符合藏族人口味的火锅店。

  梦想的翅膀:让财富回到生长的地方

  仁孜所郎告诉记者,在他的卧室中,挂着一幅道孚县的老照片。照片中,雪山巍峨耸立,山脚下土房星星点点,牦牛在广袤的草甸上悠闲地吃草。这张照片,承载着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牵挂,也成为他创业路上始终坚守的初心。

  “我想让那里的人活得有尊严。”每当有人问起他的创业初衷,仁孜所郎总会想起这张照片。与许多商人不同,他没有将财富投向繁华的都市,而是将自己的每一步商业扩张都紧紧贴合着家乡的脉搏。

  在家乡的批发市场,他优先雇佣本地人,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让这些曾经靠天吃饭的牧民,有了一份可靠的工作。

未来,仁孜所郎有着更宏大的计划。在成都,他计划打造一座“藏文化咖啡厅”,用咖啡和藏文化,将区外城市与高原紧密连接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藏文化。

  记者手记

  仁孜所郎的创业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却因真实而撼动人心。5万元启动资金变成百万资产,但比数字更珍贵的,是一个农牧区少年用十几年走通的循环:从土地汲取养分,再将果实种回土地。当拉萨的咖啡馆日夜火爆,当道孚的批发市场车流不息,人们看见的不仅是商机,更是一个关于“根”的故事——有些成功,从来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归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