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脚下 更在心中——读《藏北古道》有感

2025-05-07 10:15:24来源:西藏日报作者:高玉洁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藏北的路。高玉洁 摄

  温煦的春夜,拿出《藏北古道——那曲市历史文化线路的文献与实地考察》一书,拆开塑封,一股新书特有的油墨味萦绕开来,仿佛古道的烈风拂面,像是历史逼近时巨大的冲击感……

  (一)

  翻开目录,一个个标题跃然入目:藏北古道概述、藏北自然廊道、藏北商道、藏北官道、解放军进藏路、藏北旅道、藏北朝圣路线,七个章节讲述了藏北古道的“前世今生”。

  一般而言,书都是“写”出来的,但这本书是作者“走”出来的。毕竟,书中一条条的道,大多湮没在古籍中、雪山上、草丛里,非一次次亲历考察不可知、不可得。藏北很大、古道太多,这也注定了《藏北古道》不是一本可以“速成”的书,而是一本积十几年之功,兼研读“万卷书”,踏勘“万里路”于一身的书。

  本书的策划人、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撰稿人赵书彬,既为记者、又为学者,近二十年来,他以记者的眼光、学者的专业深耕藏北,作为记者获奖无数,作为学者著述颇丰,但还是愿意背对热闹名利,翻旧书、走古道,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挥洒在羌塘大地,在冰原上开出热爱之花。

  本书的另一位主要参与者嘎玛贡加是那曲申扎人,热爱并熟悉藏北的山水草木、来往道路,藏汉文俱佳。嘎玛贡加等那曲本地学者的参与不仅使这本书中的重要地名附有藏文,更使这项专业研究也进入当地人视野,吸收各方智慧。在这本书的附录,有一幅幅调查对象对当地古道的手绘路线图,其中不少是牧民信手画成……当祖辈口耳相传的道路和地名作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出现在书页中,古道有了温度,研究有了落点,文化也有了融合与传承。

  西藏那么大,为什么关注藏北?藏北那么辽阔,为什么关注古道?

  认真读这本书,就能找出答案。简而言之,西藏的历史文化线路遗产资源非常丰富,但要找一个地方“提纲挈领”的话,无疑是藏北。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藏北在青藏高原交通中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西藏历史文化线路遗产分布非常集中的区域,是‘青藏高原的十字路口’……”,以“十字路口”提挈青藏高原的古道路线,无疑是准确的认知和选择。

  对藏北而言,古道不是几条路,也不是一张网,而是三维立体拼图。藏北古道串联起的,是从石器文化时期、小邦时期直到近现代红色路线形成的上万年时间跨度,是从草原湖盆到东西草原大通道,再到跨唐古拉山区域的上万公里空间跨度;是从象雄文明走廊到盐粮交换,再到“驱准保藏”的整个青藏大历史跨度;是从官道到商道、旅道,再到解放军进藏路的不同人群不同功能的大文化跨度……

  (二)

  行走藏北古道,可以见青藏、见历史、见众生。

  虽然藏北海拔高、气压低,自然环境恶劣,即使到现在都经常被媒体同仁称为“生命禁区”。但若从更高更广的地理历史纬度来看,自古至今都有牧民在此放牧生活,更有着不同人群跨越草原大通道,游牧生活、游走经商、游猎采盐、游历旅行,经过这里的有商队,有打猎采盐的牧民,有官员、士兵和西方“探险家”,有和亲的公主,也有进出藏的高僧……这都让巍然不动的藏北高原成为了川流不息的大通道。从这一层面来说,藏北古道反衬了人类的超强适应和征服能力,见证了中华各民族在青藏高原的交往交流交融,承载着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

  一个人的行走,可以很孤单,很渺小。

  一个群体的行走,就有可能很伟大,创造历史。

  一个个群体的行走,或许就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记得赵书彬有次给我打电话,很是兴奋,因为他在重感冒的情况下,用了5个小时攀爬十八军进藏路上曾遇险的冷拉山。电话里,他讲着如何走错路,如何核实几个地名,如何体验和还原当年“冷拉山遇险”的场景……我在电话这头听着他的讲述,脑海里则是一群衣衫粗陋的十八军战士,以个人之渺小面对藏北之苍茫,以血肉之躯承受着瘴气、冰雪、冻饿和兵火泥途的磨难,在面对极端恶劣自然环境时却依然坚持走下去,风雪交加中,他们凡人的形象如神祇一样刚强耀眼。

  这让我想到,作为青藏高原的“十字路口”,藏北如此独特而重要,不是因为海拔,不是因为风光,不是因为神佛,而是因为——人!

  是的,正是一个人,一个人,又一个人……无数人用生命之光照亮了古道,照亮了藏北。

  不光是十八军,正因为一代代渺小而伟大的人群穿越过藏北、保卫过藏北、热爱过藏北、建设过藏北,时至今日还守护在藏北!正是伴随着一代代人的足迹,西藏文明在唐古拉北出东进,经羌塘走出西藏高原,并最终向东部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

  而藏北古道,无声承载,默默延伸。

  藏北古道,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千年传承,孕育着中国人的崇高精神,它不仅是蜿蜒曲折的道路,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脉。

  (三)

  这本《藏北古道》有很多种读法,正如同叠加交错的藏北古道有很多种走法。

  对于“道皆古道”“路路通达”的藏北而言,只要你去过,走的肯定是“古道”。虽然你可能坐火车、开汽车,走的是铁轨和高速路,但相信我,你经过的每一处都是古人曾经骑马牵驼、步行走过的路。那曲、桑雄、唐古拉、嘉黎、羊秀、尼屋、比如、夏曲卡、梅莫、纳木错……这些地名在遥远的历史中,或者也并不遥远,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标。当然,它们或许改头换面,换了名字和叫法,那曲或许叫“喀喇乌苏”,唐古拉或许叫“诺莫欢乌巴什”,梅莫或许叫“鹘莽驿”,纳木错或许叫“腾格里淖尔”……这些或陌生或熟悉的地名,蕴藏了各种游走历险和传奇故事,甚至可以说是无数人漫长旅途中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地理坐标和心灵坐标。

  如果你读了这本《藏北古道》再经过这些地方,或许会在地名变化而山水道路依旧中,感受不一样的时空交错。

  当然,仅仅把这本书当个专业研究书籍也行,它够专业够深入,在相关领域研究中可以直接参考引用。或者,把这本书当个工具书也不错,它够丰富够实用,甚至可以拿来直接当作“路书”。现在,有些在藏北深度旅行的游客也会手绘地图放在网络上供大家参考,其实有些“新发现”的徒步路线往往正契合某条古道的线路。

  如果,你热爱藏北,愿意一次次深入在藏北行走。或者,你对宏大的历史叙事无感,只想寻求属于一个人的旅途。那么,这本书也很适合你。

  因为,书中有些人,就喜欢走“没有路的路”。

  《藏北古道》中,除了详尽研究影响力较大的官道商道、人尽皆知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艰苦而伟大的解放军进藏路,其实还记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旅道”。

  这些旅道大多以旅行者的名字命名。“有的旅行者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学术声望,有的旅行者身担重任、千里行走,也有的旅行者寂寂无闻……”相对而言,他们的行走“既是对古道的利用,也是对古道的开拓”,走的路线比较个性,“有路就有游历者,没有路也有游历者”,留下的文字纪录也较多。正如书中所言,“他们的旅迹丰富了历史文化路线,拓展了藏北的历史时空和地理坐标,以独特的个人行为和勇敢的旅行展现了藏北广袤土地的丰富多彩。这些具有个人化的路线因而具有了旅行者的鲜明色彩,与藏北草原一道共同绘就了历史人物的旅行之路。”

  阅读时,这段话让我很感动。

  试想,在历史的缝隙与角落中,一个人把一段人生投映在藏北,凝固并延伸成一段路。

  而隔着不可测、不可量的时间与空间,我们机缘巧合读到他的文字,甚至偶然走上他“没有路的路”,惊奇地发现他们曾经鲜活地存在过,他们的生命并未湮灭于典籍发黄的书页和藏北漫天的风雪,而是和我们的生命在古道上交错、叠加。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对这些历史深处的旅行者来说,只要心中有目的地,脚下就一定有路。

  对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路在脚下,更在心中。

  (四)

  《藏北古道》还记录了一些已经“消失”的路。比如藏北盐粮交换路、硼砂采运路。这些名词,现在的藏北年轻人听来或许如天方夜谭,但其实并不久远,也并不“小众”——盐粮交换路是农牧交换生活必需物资,硼砂采运是西藏工业化的肇基,在当时都是西藏的大事件。

  现在这些路早已废弃消失,甚至有的重要遗址已经快被湖水淹没。但“消失”的路就没意义了吗?

  当然不是,这本书告诉我们,对藏北古道来说,尽管有的路是“弯路”,有的路是“断头路”,有的路是“野路”,甚至有的路注定要改道或消失……但加在一起,它们构成了丰富而生动的“藏北古道”。

  道行之而成,人因时而变。对路而言,“正确”不重要,通往目的地才最重要。

  人生路亦是,阳关道也好,独木桥也罢,我们只能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

  这些年西藏越来越“热”,但关注藏北者始终寥寥,草原上的古道、墓葬更是少人问津,逐渐隐入历史与风沙的尘烟。

  对本书作者赵书彬而言,人生路的一程与藏北古道合二为一,何尝不是在无人旷野开辟了一条新路。

  虽然这本书是2021年才提上议事日程,并通过几次深入实地的踏勘和调查奠定藏北历史文化线路的研究基础。但其实,赵书彬为这本书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资料准备和考察研究。

  毕竟,藏北研究困难太多:关于藏北历史文化地理的文字记录极少,大多淹没在古籍文献的片言只语,光搜集这些旧资料、旧地图就要十多年的功夫,更不要说昂贵的购书费用。搜集到地图资料,作为研究者还要“按图文索骥”实地考察,这在藏北更难了——那曲是中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虽然古道纵横交错,但行路之难至今尤是,何况还要去考察已“消失”的古道。

  道路不通、向导临时找、地图有误、记载不准、沼泽陷车、雪谷被困、爬山缺氧、寒冷饥饿……这些其实都只是些“常规困难”,还有些无法预知的困难随时会发生。甚至,在藏北的古道上,即使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即使经常得到很多人帮助,即使也很幸运,但依然有很多次离死亡仅咫尺之遥。在藏北的荒野古道,死亡变得如此亲近,似乎只要走个神、打个盹,就会被它带走。

  我写这些并非为了“煽情”,也并非要刻意彰显这本书的写作有多么艰难。其实,我只是想尽量“客观”呈现这本《藏北古道》的成书之路。毕竟,我旁观了这本书漫长的成书过程,在深夜望见过作者孤独写作的灯光,在作者狭小的住房内翻阅过多方搜集购买的资料书籍、地图信件……

  是的,十多年的阅读、研究、行走,不懈的热爱与坚持,艰苦之中的收获与满足,多方帮助与山川庇佑,是这本书厚重而有温度的底色。

  但是,请不要让作者研究的艰苦弱化了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不要让古道的遥远冰冻你对藏北古道刚刚提起的兴趣,更不要因此而让你前往藏北的步伐变得沉重……千万不要!

  如果一本书有自己的生命,那么《藏北古道》也有它自己的路要走。

  我希望,这本书的路,由此书吸引而来藏北之人的路,都是轻盈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