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内地西藏班办学36周年

—14.3万西藏孩子的梦想,从这里启程

2021-04-15 13:32:4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王莉


\
图为江苏省南通中学藏文化社团在南通市北濠社区开展藏文化宣传与展示活动时,藏族学生把藏文书写的明信片赠送给当地市民。 图片由江苏省南通中学提供
 
\
 
图为西安市浐灞第一中学陕、藏学子们共同托起“同心鼓”。 图片由西安市浐灞第一中学提供
 
  导语:
 
  1984年,针对西藏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实际,党中央做出了“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的重大决策,开启了在内地为边疆民族地区大规模培养人才的先河。
 
  36年来,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内地西藏班这一创举实现了为西藏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政策预期,得到了全区各族群众的高度赞扬和衷心拥护。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36年来,内地西藏班(含中职班)累计招生14.3万人,向西藏培养输送了5.6万余名中专以上各级各类人才。
 
  英明决策 开拓创新
 
  “如今,我们学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学校建起了三层教学楼,学生们有了科学实验室、音乐室,老师们讲课也用起了PPT,门巴族孩子的入学率和小升初的升学率都达到100%。”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通道”上答记者问的时候,墨脱县帮辛乡完全小学校长格桑德吉的笑容自信从容,“我的成长离不开内地西藏班的教育培养,如果没有内地西藏班,我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 1984年9月,全国第一次援藏工作会议后,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赴西藏考察时提出:“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在内地一些省市帮助西藏培养人才。”很快,中共中央印发22号文件,决定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同年底,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等省市筹建3所西藏学校,在上海等16个省市的中等以上城市各选择条件较好的一二所中学开办西藏班。
 
  36年来,国务院多次召开教育援藏工作和内地西藏班办学工作会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高度重视,加强对内地办学工作的领导和宏观指导。各办班省市党委、政府把办好内地西藏班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履行属地管理责任,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促进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健康成才。
 
  36年来,内地各有关省市和部门把办好内地西藏班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坚持财政投入优先、物资保障优先、人才安排优先,在人财物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保障。例如,河南省投入4000万元建设郑州四中西藏班新校区;陕西省投入1.87亿元新建了西安浐灞一中;湖北省投入2.2亿元新建武汉西藏中学;天津市投入8300万元,易地重建红光中学。地方财政单列专项保障年生均经费,如北京市达到25060元、广东省达到16600元,大部分省市补贴标准超过中央规定的8000元标准,各项专项经费年累计近3亿元。
 
  36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做好内地西藏班(校)管理服务工作,健全机构、配强人员、完善制度、加强保障,不断提高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水平。
 
  “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是我国民族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自治区内地西藏班(校)管理中心主任泽旺扎西表示,党中央、国务院为西藏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从稳定初中班招生,到开启高中、中专招生,到开启一类高中插班就读试点,再到高中扩招、扩大中职招生规模……36年来,内地西藏班的教育一直在变中求发展,在变中求突破。
 
  1985年,以藏族学生为主体的第一批西藏学生开始去往内地学习。目前,全国共有21个省、市、自治区77所(含区内3所)中学开办西藏班或招收西藏散插班,13个省市34所学校开办内地西藏中职班,200余所高校招收西藏班学生,基本形成了包括初中、高中、中职、专科(高职)、普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办学格局。
 
  倾情投入 呵护成长
 
  “爸啦,今天我在陕西有了一个新家,家里有爸爸、妈妈,陕西阿爸的个头很高,陕西阿妈还说等周末了要接我回陕西的家里,给我做好吃的……”2020年6月1日,西安市浐灞第一中学七年级(二)班的卓玛拉姆通过微信视频和远在西藏阿里的家人分享着她的好消息。
 
  “‘我在西安有个家’是学校的一个特色活动,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参与活动的爱心家长不能到活动现场,所以学校就创新活动形式,以‘云端’为桥,为藏族学生和他们在西安的家人搭建了沟通的平台。”聊起那次活动的初衷,西安市浐灞第一中学校长高根宏表示,这也是学校给孩子们准备的“六一”特殊礼物,希望这群从西藏来的孩子能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爱和温暖。
 
  能进入内地西藏班读书,可以算是当地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可这群孩子到了内地,最让家长担忧的却是文化和饮食上的差异。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真正实现西藏孩子在内地求学无缝链接,30多年来,各个学校不断丰富自己的“育人密码”。西安市浐灞第一中学“寻找爱心结对家庭”活动只是众多密码中的一个密码。
 
  十几岁的孩子独自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无疑是艰辛的。于是上海市共康中学的师生间有个“爱的密码”:“24365”,即24小时、365天陪伴。“这种陪伴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西藏孩子情感上的呵护。”该校校长李劲表示。
 
  为使“藏汉一家亲”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升华,江苏省南通中学充分利用学校西藏班、内地普通班、国际课程班和空军青少年航空实验班的有利因素,在融合创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防教育的“英才教育、多元发展”的建设中,不断引导学生自觉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拉近了南通市民与来自雪域高原的孩子们的情感,也打开了彼此互相了解的‘对话框’。”该校民族教育基地主任於锡龄说。
 
  30多年来,也正是因为这一个个充满爱和心思的“爱的密码”,让西藏的孩子在内地找到了“第二个家”,进而一步步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学成归来 建设家乡
 
  毕业至今,因工作需要,除了昌都的4个县以外,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职工董事、党委委员桑果几乎跑遍了西藏的沟沟坎坎。
 
  1986年,13岁的桑果作为第二批内地西藏班的学生之一离开西藏赴内地西藏班求学,先后进入南昌第十七中、天津红光中学和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习,最终,他以原国家电力部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回到西藏,进入西藏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工作,只为了圆让自己家乡变得更美的儿时愿望。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1991年,江勇西绕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湖北沙市第六中学藏族班。出发那天,全村的人都来送行。村长给他献上洁白的哈达,大声地说道:“你是我们村里第一个走出去的男子汉,要像雄鹰一样飞得高,要像大树一样不忘本。”
 
  为了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大专毕业后,江勇西绕连续递交了4份请战书: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实现军人的价值!2001年8月,江勇西绕被分到成都军区西藏某旅尖刀连担任副排长,雪山之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内地西藏班让我从一个贫苦家庭的小孩,成长为共和国的军官,我要为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一切。”一身戎装的江勇西绕,眼神坚定。
 
  30多年间,像桑果、江勇西绕这样经过内地西藏班教育,回到西藏的大中专毕业生多达数万人。
 
  西藏第一个外科医学博士,留学芬兰的西藏大学第一个环境学女博士,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发表主题演讲的藏英同声传译……这一个个令西藏各族人民群众扬眉吐气的孩子,都出自内地西藏班。他们从西藏出发赶赴内地求学,最终却回到了西藏,为这片土地的繁荣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林芝墨脱县帮辛乡,西藏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乡公路两边,一边是万丈峭壁,一边是100多米深的悬崖和湍急的雅鲁藏布江。多年来,为了劝辍学的孩子返校,格桑德吉在那条经常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的悬崖窄路上频繁往返。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这是获评“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时,组委会给予格桑德吉的颁奖词。
 
  30多年前,一拨又一拨西藏学子踏上了内地求学的旅途,如今,他们已为人父母,他们的孩子和他们当年一样也在内地班,但,又有很多不一样。
 
  内地西藏班改变的,不仅是一个个赴内地求学学子的命运,更是西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