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第四届喜马拉雅区域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20-09-18 15:29: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办公室   


  2020年8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藏学与西藏发展研究室承办的第四届喜马拉雅区域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本届论坛以“风险与合作”为主题,邀请中外专家围绕当前喜马拉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情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风险与挑战进行学术研讨。来自美国、英国、印度、挪威、尼泊尔、日本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参加了会议。
 
  2019年开始蔓延的新冠肺炎,是全球罕见的大规模流行性疫情,绝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抗击疫情的斗争之中。面对这一全球性卫生安全事件,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国际合作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政府实施了最为严格的防控措施,各族人民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取得了最为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王镭局长指出,此次会议在全球防疫背景下召开,完全符合中国与喜马拉雅地区各国之间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时代潮流,完全符合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促进国际交流,回应国际重大学术热点的一大举措。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王伟利认为,中国高度重视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跨喜马拉雅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给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国际交流也受到严重影响。基于这一背景,中国和喜马拉雅地区各国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促使各国进一步寻求合作,共同应对风险。
 
  2020年中国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在西藏历史性地消灭了贫困。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副理事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指出,今年恰逢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的最后决胜年份,尽管新冠疫情对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中国预期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即便在唯一的省级贫困区西藏自治区,绝大多数贫困县和乡村也早在2019年底前就已完成整体脱贫任务,2020年底前必将实现整体脱贫。本次会议邀请长期关注西藏及喜马拉雅区域发展的学者介绍西藏及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基本经验与存在的挑战,为促进该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真知灼见,为促进相邻地区、周边国家乃至更大区域的合作献计献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实践证明,西藏各族人民已经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学者王剑峰研究员提出,近现代西藏历史上有两次大的变革,第一次变革是西藏政治制度的变革,即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实施的民主改革,这场革命使西藏人民在青藏高原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废除农奴制和神权统治,获得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第二次变革就是21世纪中国实施的减贫行动,尤其是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西藏人民历史上第一次消灭绝对贫困,过上不愁吃不愁穿、温饱富足的小康生活,真正获得了有尊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新时代的西藏各族人民精神更加自信,生活更加幸福。英国皇家亚洲协会独立学者罗格·克洛斯先生通过展示1950年代以前有关西藏风景、风情和环境的摄影摄像作品,今昔对比,充分揭示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西藏已经站在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西藏治理效能取得巨大成就。四川大学杨明洪教授长期从事西藏治理研究,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治理绩效相当出色。治理效能提升是中央治理西藏成功实践的结果,其轨迹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和“依法治理”的理念优势。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挪威奥斯陆大学国际法学者周勇认为,生态治理存在两种知识体系,一是以地方社群信仰为基础的精神治理体系,二是以国家立法为中心的资源治理体系,此两种知识体系皆有价值。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不仅具有区域价值,更具有全球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在实践上依法治理,在科技上不断创新,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和草根的作用。至今,西藏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
 
  在后疫情时代加快喜马拉雅区域合作势在必行。尼泊尔-中国凯拉斯文化促进会曹国锋认为,“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周边合作在疫情之后变得更为重要。中、印、尼经济走廊倡议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组成部分,一度备受各方关注,目前进展如何?面临哪些挑战?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副所长孙宏年研究员认为,近年来相关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尤其在互联互通领域。首先从中尼关系来看,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两国互联互通进入“现代化时代”。除了1960年代中国援建的中尼公路开通以外,尼泊尔境内的沙坡鲁比西—拉苏瓦格蒂公路于2012年交付使用,此公路是中、尼、印三国陆路联系的最短通道。2018年,中尼跨境陆地光缆开通。中印关系虽有波折,但合作态势依然是主流。经贸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印贸易额由不足30亿美元增长到如今的近千亿美元,增长了约32倍。中印之间有诸多对话机制,可以就双边、区域和全球关注的各类议题进行交流。孙宏年认为,喜马拉雅区域各国应增强战略互信,汇聚战略共识,加强区域合作,尤其以区域内联合反恐、医疗卫生、减灾等为重点,有序拓展合作领域,先易后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喜马拉雅山脉耸立于地球之巅,它并未阻隔区域内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往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国际交流面临新挑战。在合作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如何发挥文化在喜马拉雅区域共同体民心相通中的作用,西南政法大学吴喜教授认为丝绸之路素有“佛教之路”的美称,藏传佛教文化是古老丝绸之路上一抹绚丽的色彩,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可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发挥其“连接互动”等功能,促进公共外交工作。
 
  西藏在对外开放中,如何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西藏大学久毛措教授提出“环喜玛拉雅经济合作带”概念,这是西藏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举措。为此,应加强区域内国家间的智库合作,促进跨喜马拉雅区域风险共担、合作共赢。
 
  日本东京大学名和克郎教授从跨境族群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国际区域合作的重要意义。基于对印度与尼泊尔跨境族群的分析,他认为近现代以领土、主权、公民为特点的民族国家建构,割裂了传统的族群村居,他们的公共服务、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更需要跨区域的互联互通。
 
  海外藏胞和海外藏传佛教研究也是本届论坛的重要议题。云南大学李志农教授呼吁学界加强对中国海外藏胞的研究,切实了解这一群体构成的历史性、复杂性和多元性。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杜永彬研究员认为西方社会对藏传佛教的理解和认知经历“着魅”到“复魅”再到“祛魅”演变。藏传佛教在海外传播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在地化、世俗化、现代化、精神化和网络化的特征。
 
  西方新自由主义对喜马拉雅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会议进行了反思。尼泊尔人类学家拉雅•普拉萨•乌普里提教授基于尼泊尔东部山村的观察,认为在新自由主义农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尼泊尔边远山区也受到资本主义的渗透,发展失衡,传统社会伦理趋于瓦解。
 
  会议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中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沉渣泛起,见证了美国政府治理的政治困境与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美国政府对内无视美国人民生命权、健康权;对外不仅无视中国抗击疫情取得的重大成就,反而乘疫情之机对中国进行污名化,煽动国际反华情绪。为遏制中国发展,故伎重演,甚至变本加厉,出台涉疆、涉港法案,并提出涉藏议案,以图掣肘中国,分裂中国,让世人见识了美国外交政策上极端民族主义的疯狂。
 
  本次论坛通过网络视频会议形式举办。据悉,喜马拉雅区域研究国际研讨会暨西藏智库国际论坛自2017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三次,主题分别为“共享与发展”、“传统与变迁”、“合作与发展”。本届论坛主题聚焦于“风险”,凸显了风险时代加强区域协调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意义。这一点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也是会议的共同期盼和重要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