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在海拔6000米为测量珠峰“身高”的人拍纪录片

2020-06-30 07:34:21   来源:四川日报   


\
东绒3交会点,测绘人员的测量日常。受访者供图

  5月27日11时,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这是时隔45年后,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再次站上地球之巅。在举国欢庆这一时刻,珠峰海拔6000米的东绒3交会点,却处于忙碌和焦虑中。国测一大队的测绘人一边盯着直播视频里登顶的画面,一边焦急等着远处珠峰峰顶的云雾散去。

  这一幕,被四川传媒学院2008级摄影系毕业生王澍收录在镜头里。作为中央新影集团的纪录片摄影师,王澍和同事历时79天,将镜头对准2020珠峰高程测量中大量默默无闻的测绘人,展现这些奉献者背后的故事。

  记录6个交会点的测量日常

  今年3月17日,王澍和同事怀着兴奋、忐忑的心情,从北京出发前往西藏。

  完成隔离后,4月3日,在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王澍开始了拍摄工作。“我主要随行国测一大队的测绘人员,以二本营为基地,记录他们在大本营、三七点、西绒、中绒、东绒2、东绒3这6个交会点的测量日常。”王澍回忆,6个交会点的海拔在5200米到6000米,其中距离二本营最远的为海拔约6000米的东绒3交会点。这个点,也是距离珠峰峰顶最近的交会点,在精确测量珠峰“身高”中,具有重要作用。

  站在这个点环顾四周,峭壁四起,冰川矗立。脚下的斜坡,碎石遍布,几顶黄色帐篷就搭建在倾斜的碎石地上。回忆在东绒3交会点呆的10天里,“冷”成为他最深的印象。每天睁开眼,就能看见帐篷里的四壁白花花的冰霜连成一片。

  交会点上没水,只能取冰烧水喝。在海拔6000米的高度,连说话都变得困难,取冰更是耗力。装一桶冰扛回营地,步履维艰,烧成水却不到半桶。食物仅有自热米饭、方便面、面包、干饼子。“靠太阳能充电的手机电量不够,也玩不了手机。”王澍说,夜里寒冷、风大,他们必须在太阳落山前就钻进帐篷,两个人挤在帐篷里熬时间,直到犯困。

  把测量人的闪光点滴装进镜头

  每天一早,测量工作就开始进行。大多时候,6个交会点上,都会配备两名工作人员,一名负责记录,一名负责测量。气候严寒,冻得人手都失去知觉。戴着手套会影响设备调试的精准性,测绘人就徒手调试。这些细节都被王澍收录在镜头中。

  在二本营通往中绒交会点的途中,王澍记得有一片连续的陡坡石壁。60度到70度的倾斜山壁,需要人手脚并用攀爬。高海拔使得氧气消耗量变大,他和测绘人员常常爬两三步,就需要歇两三分钟。类似这样的路途,在6个交会点并不少见。

  5月天气变热,冰川开始消融,走在路上,落石、冰崩的声音,更是随时可闻。

  更多测绘人的日常被记录下来。史志刚,重力测量组组长,除完成珠峰地区加密重力测量之外,他还完成海拔5200米至6000米所有6个交会点的重力测量,成为本次珠峰高程测量项目中,唯一一个走遍所有交会测量点的人。王战胜,在本次珠峰高程测量中负责高程导线、GNSS测量和东绒3点的交会测量工作。他攀冰跨河,4次到达海拔最高的东绒3交会点。郑林,大本营交会测量组组长,带着年轻队员武光伟克服了距离峰顶远、交会测量难度大的困难,完成珠峰大本营的交会测量及基准站值守工作……

  王澍记忆最深的镜头,是5月27日,当登山队扛过大风后,把觇标立在珠峰峰顶那一刻,举国欢呼,而6个交会点的测绘队员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因为云雾过大,遮住了山顶觇标。看不到觇标,意味着无法进行测绘。测绘队员们焦急地等待着云散去,珠峰露出后开始测量。对讲机里,各个交会组的队员焦急汇报实时天气和云的动向,声音密密麻麻地穿行在四野。

  由于云雾遮挡,原计划5月27日完成的数据测量一直持续到5月28日。王澍拍摄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测量外业生产负责人韩超斌一句“收工”后的背影,这时,复杂的情感涌动在这位年轻摄影师心头:“有时候提问和回答都不一定会让人感动。沉默不语地转身离开,更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