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情系乡土,在“寻根之旅”中,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2019-12-31 09:52:31   来源:人民网   作者:岳上媛


  2019年11月17日下午,达娃次仁用不太熟练的汉字发了一条朋友圈:“拿到冠军的成绩,我们也很荣幸这里发挥出色,也衷心的感谢各位领导以及为了参赛付出的所有人……”

  彼时,达娃次仁所在的“西藏亚德细褐民族服装项目”团队刚刚获得第三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初创组”的一等奖,在众多以“高科技”助力的团队中,“亚德细褐”是鲜少的以民族文化为主打的项目。事实上,这个来自藏区,身着藏服,普通话不太流利的团队,凭借民族传统工艺品“亚德细褐羊毛精布”,已经实现扩大生产,并在每年吸纳一百多位乡民就业,使每人每月增收3500余元。

  像达娃次仁这样的创业者,人数并非寥寥。据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的报道,近年来形成的第三次农村创业热潮,与之前相比,是以深厚的乡土情怀为出发,多是依托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发掘农业农村功能价值,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发现乡土文化的魅力,或是推广千年传统工艺,或是为农村文化搭建平台,又或是在创新中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他们选择依靠文化,这一生命之“根”,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创收。

  发现身边文化,品质传承内涵

  在人们看来,这家“西藏亚德细褐民族服装有限公司”似乎成长地太快了:2018年5月成立,8月进入市场,10月成为西藏唯一纯手工制作细褐服饰的品牌,12月实现盈利增收,2019年扩大规模,建设了8个分厂。

  但实际上,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合作社多年积累的结果。早在2013年,经多方扶持,“仁布县康雄乡亚德细褐羊毛织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已成立,不仅建立了配套生产厂房、服饰设计和制作车间,还培养了很多精布手工艺人,使这一几乎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得到保护。

  但合作社的规模太小了,能带动脱贫的乡民也有限,因此达娃次仁等人又向当地政府申请资金,在获得支持以后成功创办了公司。

  达娃次仁展示了自家的“公司信念”:传承、创新。这项已有1300余年历史的工艺,相传由初唐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后命名。原料选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绵羊羊毛,经过人工去杂、漂洗、弹选、碾压、穿织成布后,与植物染料浸泡,所得布匹绵滑、舒软、透气、保暖、不褪色,成为西藏著名寺庙袈裟制作指定布料。

  然而,只有文化的招牌远远不够,公司还在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拓宽销售渠道,通过订单式生产和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推广衬衣、旗袍、围巾、僧袍、围巾、披肩等产品。“审美的差异,使现代人的确对传统工艺品的接受度不高。”同为合伙人的旦增坦言,通过这次的双创大赛认识到自己公司和内地企业的差距,因此公司需要不断创新。

  对于自小生长在西藏的旦增而言,这个身边的传统工艺及其蕴含的文化是很美好的,“很想传承下去,然后帮助更多的人。”

  回望质朴初心,搭建交流平台

  张民是在农民父母的供养下完成学业的,在读研时他选择了农业方向,正是在这期间,他走过了中国的100多个乡村。通过实地调研,张民发现很多地方和自家的农产品有相似的问题:“质量高却无销路”。因而他在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选择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开始了经营农产品电商之路。

  此次参加双创大赛,他的项目是“有群——乡村振兴社交助农平台”,即将各地美食和平价消费用品提供给消费者,为真正的“匠心”农产品提供销路。

  在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的开幕式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从市场需求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已超过农村,营养健康、优质绿色的特色农产品,绿水青山、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乡愁浓郁、民风淳朴的农耕文化,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受到越来越多青睐。

  “有群”把握住了这一机遇。平台负责人王蕾表示,“有群”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借助电商平台“拿来就卖”,而是要帮助一些历史悠久、古法种植的匠心农产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在此前打造“沂蒙蜜桃哥”品牌时,他们查阅了蒙阴县志,在包装设计上体现出“黄金蟠桃进贡皇帝”的历史,并请当地政府及农民,将历史故事通过群直播形式将给所有群客户听。

  在这样的组合下,不仅农民卖出了产品,还推动了地区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反过来,文化的附加也推动了农产品的销售。王蕾还表示,他们正在做“一县一品”项目,打算至少孵化100个匠心农产品品牌,给每个县留下一个叫的响的牌子。

  探索文化魅力,创新推动发展

  梁巧恩来到广西横县创业已有十余年了,作为一个“异乡人”,她需要挖掘这片陌生土地上的文化底蕴。自2006年茶业公司成立以来,茶叶及其文创产品的生产、加工、研发便是主要业务。

  广西横县的茉莉鲜花产量占中国总量的80%以上,世界总量的60%以上,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茉莉之乡”。如何把当地人习以为常的茉莉花开发成产品,进而挖掘甚至附加文化内涵?梁巧恩的经营核心始终在“创新”上。

  2006年,她将龙井茶与茉莉花相结合,研发出高品质茉莉花茶“茉莉龙井”,填补了国内茉莉花茶高端市场的空白。此外,她还跟随著名茶文化专家叶羽晴川学习茶文化。近年来把重心放在文创产品的研发上,布艺印染结合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客户企业文化进行专款设计,开发出家纺、办公、车载三个系列。截止目前,公司已有19项国家发明专利。

  在不断创新下,茉莉文化也在走向世界,2019年1月11日,广西机场集团航旅公司与巧恩茶业有限公司启动了“文化候机”合作项目,借助机场这一运输保障系统进行文化传播。

  除了文化的传播,梁巧恩还开发了“壮乡巧娘”平台,“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在立足当地文化资源发展的同时,更要回馈当地居民,履行社会责任。平台主要将香包分给农村妇女进行手工制作,利用公司+妇女的形式进行来料加工,让农村妇女通过缝制香包获得收入。

  在返乡创业热潮中,还有许多鲜活的案例不胜枚举。安徽省霍山县的“霍山米斛”,河南省荥阳市的无籽石榴产业带,贵州省遵义市的“凉夏”资源……创客们用开阔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挖掘出了乡土中的独特文化,为促进乡村振兴,挥洒着青春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