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文集发布

2016-12-26 09:45:19   来源:中国西藏网   作者:杨悦笙


  原标题:往生应到雪山巅——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逝世一周年 纪念文集发布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因病于2015年12月17日晚18时在北京逝世。2016年12月17日,在王尧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藏学宗师王尧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纪念文集《笔发江山气 帐含桃李风——怀念藏学宗师王尧先生》新书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

 \

  △王尧先生像(图片由姚霜提供)

  追忆已成前世语 往生应到雪山巅

  王尧1928年生于江苏涟水,原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1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师从著名语言学家于道泉先生,后留校任教。

  王尧先生生前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藏学家、民族史学家、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波恩大学《藏文历史文献》刊编委(1981年起)等。他毕生从事古藏文资料收集和研究,著有《宗喀巴评传》、《西藏文史考信集》、《王尧藏学研究文集》(1-5卷)等著作,为中国藏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基石,享誉国内外学界。曾任奥地利维也那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

  此次追思会上,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王尧先生的同事、旧友与学生约60余人共聚一堂,缅怀追思这位中国藏学学科奠基人、一代藏学宗师的人生、事业,以及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

  与王尧先生共同工作多年的降边嘉措先生,曾与王尧一同留德工作和学习的北京大学段晴教授,王尧先生生前最早的学生季垣垣,中国藏学出版社前任总编、著名作家马丽华等相继发言。其后,王尧先生门下的弟子中央民族大学陈楠教授、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浙江大学谢继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王启龙教授等发言追忆挚爱的恩师。追忆故人音貌,历历在目,正如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许全胜在先生挽联所写:“通汉藏历史文明置邮,高斋聆磬欬,追忆已成前世语;极唐藩简书金石窔奥,海上想音容,往生应到雪山巅。”

\ 

  △王尧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现场 (姚霜 摄)

  笔发江山气 帐含桃李风

  当天追思会上还举行了王尧先生纪念文集新书发布会。《笔发江山气 帐含桃李风——怀念藏学宗师王尧先生》这本纪念文集由沈卫荣、徐忠良和任小波共同编集,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发行。

  文集中收录了王尧生前的宝贵照片、友人们追思的纪念文章和追述他一生学术成就的评论文章。书中,王尧先生的友人、弟子纷纷缅怀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寄托哀思。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庆英是王尧先生在1978 年招收和指导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他和王尧老师的接触交往有将近四十年。除了在读硕士的三年间接触密切外,之后两人还有三年在中央民族学院的藏族研究所共同工作的经历。他在回忆王尧老师生前对自己的指导时写道:“入学时我对吐蕃王朝并没有什么概念,更没有接触过吐蕃的藏文文献,因此基础是很差的。王尧老师给我上课,往往要从基础的知识讲起,有时候几个单词就要讲一个上午。”他还写道:“我相信,受过王尧老师教导和帮助的同行们不会忘记他,我们会永远纪念他,他的形象和精神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好友屈全绳中将在纪念王尧的文章中说:“王尧先生是一位令人起敬的贤者、学者、长者。他身体伟岸,面相方正,举止儒雅,谈吐幽默”,“作为一代藏学宗师,王尧先生始终奉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师圭臬,终生身体力行,不曾懈怠。他对尧门弟子教诲不倦,对旁门学子问道不烦,对有所作为的门生多有嘉勉。”这几句话可以说是对在中央民族大学度过了65年教师生涯的王尧老师的最简要的形象勾画和概括总结。

  又如马丽华在《“贤者新宴”编辑手记:皆因有了王尧先生》一文中所说:“假如没有先生,这一天我们不会走到一起,正是因为有了,至少这一群人的命运被改变了;至于先生对于当代中国藏学事业推进的力度和程度,则是显而易见又是难以量化的。”

  沈卫荣在《20 世纪中国藏学最耀眼的一颗星星陨落了》一文中追忆王尧生前风采时说:“31年前,我投师于他门下,后即随他去复旦和南京大学等学校讲学,见证过他明星般的风采。不管是论颜值、穿着,还是论谈吐、学问,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学术界,王老师绝对是一个异数,所到之处便打开一道别样的风景。对他当年意气风发、风度翩翩的样子我至今记忆犹新,可转瞬之间却已是风烛残年,此情此景怎能不令我黯然神伤?”

\ 

  △ 王尧先生弟子、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发言(姚霜 摄)

  继遗教 承风骨 回向后来人

  沈卫荣在纪念文中动情写到:“显然,藏语也是王老师的母语,他再老也忘不了的。”

  究竟是什么使得以王尧先生为代表的新中国一代藏学家能够毫无保留地投入毕生心力至藏文化宝库的深处?沈卫荣教授在接受中国西藏网记者采访时

  表示:“对于王老师身处的时代,我想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与珍惜是他们那辈人用一生在践行的。除了对藏学不断地开拓探索,其实先生的古典文学功底也极其深厚,国学的积累也是伴随一生的。”

  谈及后生对王尧先生学术精神、治学方法的传承,沈教授说:“很多人在追忆王老师的时候都在强调他是一位语文学家,他的语文学的治学方式融入历史研究中,这使得他在国际上也备受认可。我们也许在当代理论概念横行的学术快节奏里,回归语文学能让我们重拾人文学科的基础。打牢这个基础需要时间和耐心,戒骄戒躁,这些治学的态度和精神都是后学可以在王老先生的一生中得到启发和激励的。”

 \

  △ 王尧先生与恩师于道泉(图片由姚霜提供)

  在《敦煌吐蕃文献选》序言中,王尧先生曾袒露道:“我们中国人对这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怀有特殊的感情,尽管它流落海外已经七八十年过去了,真是‘事过情迁’……但是,当我们见到先辈的遗物时,还是禁不住心潮澎湃,十分激动的!”

  沈卫荣认为:“王先生对藏族文化的热爱深入骨髓,对推动汉藏两个民族之间的友爱与交流十分执着,对建构包括五十六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他的家国情怀、爱国心之强烈常令人动容。这是他留给我们新一代藏学家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藏学家,我们首先要热爱西藏、热爱西藏文化,刻苦学习藏语文,深刻领会藏族文明之精义,同时我们要把藏学研究与维护藏传佛教文化,与推动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宏大事业结合在一起。”

  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西域历史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所教授沈卫荣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