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高波摄影西藏1985-1995》法国巴黎大皇宫发布

2016-11-21 15:38:22   来源:雅昌艺术网   


\

\

  在Baidu搜索高波,得到的有关于他的信息几乎为零。实际上他在国际影像艺术界几乎无人不知。多年来,高波和他的作品一直在沉寂中不断在发展着……

\

  《高波摄影西藏1985-1995》(上下集)TIBET 1985-1995 PHOTOGRAPHS by Gao Bo Vol 1-2由雅昌文化集团与法国巴黎欧洲摄影博物馆(原译欧洲摄影之家,简称LaMEP)联合出版。并于2016年11月巴黎国际摄影博览会期间,在欧洲摄影博物馆和巴黎大皇宫分别进行了发布和签售活动。

  这部手工古本线装限量巨型书《高波摄影西藏1985-1995》整体展开尺寸为100x68cm,质量超过30公斤。全套书分上、下集和一本文本索引别册。上下册中的148幅原作均为独幅作品,均由欧洲摄影博物馆馆藏以及摄影家、收藏家、本书的联合出品人钟维兴先生私人收藏。别册内则详尽收录了包括吴冠中先生高仿真前言手迹、艺术家自述前言、艺术家访谈、论文以及艺术家写于1987年的西藏旅行日记等珍贵文献档案。为方便翻阅,雅昌特意委托著名术家展望设计了具有强烈艺术家风格的书架。

  《高波摄影西藏1985-1995》全球限量50 套均为编号珍藏版,每套珍藏版的首页标注有限量编号,艺术家高波亲笔签名的证书,经过特意采集、包含作者DNA身份信息的血印,以及珍贵的艺术家敬献签名铂金限量原作一幅。截至发稿日止,《高波摄影西藏1985-1995》已预售至21号。

\

\

\

\

  三十年前,还是一名大学生的高波,喜欢在放假时四处云游。热爱美国西部片,满怀年轻的冲动和热情的他,临时借来两部相机,只身进藏。

  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摄影只是一个借口,一个旅行的副产品。像那些后来传颂的八十年代的疯狂而浪漫的传说常有的情节那样,高波的身上也不缺乏这样的故事:在西藏初次历练过的高波,参加了1985年的“全国春季彩色摄影大奖赛”并意外获得了一等奖。奖品是当时堪称天价的价值两万元的哈苏相机,他一时间成了新闻里的“大学生万元户”。随后,他卖掉哈苏,再次进藏,继续他的旅行和拍摄。他放弃了毕业分配,砸掉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北京户口和金饭碗,在主动选择的“盲流”状态里度过了自己的八十年代。我们可以在“85美术新潮——栗宪庭访谈”中找到当年的痕迹:

  “集中到圆明园是后来事,刚开始是在北大附近。《美术报》做过报道,叫‘盲流艺术家’……高波等,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拍的都是那一批人,我们报道了,后来就关系不错,坐一坐,聊天……”

  1989年时,他在西藏的创作成果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安排出版,德高望重的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为高波题写了书名。著名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对他的学生寄予了厚望,为这本作品集特别撰写了前言:

  “高波的艺术之路刚起步,他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真诚的开端,艺术的真诚通向神境,他将发现处处有神,则人间也无异天上。明悟天上人间,当在人间创造出天上的业绩,作为他的美术启蒙教师,我预祝他光辉的前程!”

\

  但后来因种种原因,约定好的出版计划被搁置,约定好的稿费也一直没被他去领取……幸运的是,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吴冠中先生亲笔书写的前言一直被高波珍藏至今。并正式作为迟来了27年,如今由雅昌艺术图书与法国巴黎欧洲摄影博物馆联合出品的限量珍藏版作品集《高波摄影西藏1985-1995》的“前言之前”。

  今年6月,国际著名评论家兼策展人,西班牙马德里国际摄影节创始人主席亚历山大?卡斯特略特专程来到北京高波工作室,为本书撰写长篇论文“高波的艺术和生活——双重书写的创造者”。文章的开头这样写到:“高波的所有作品都是一次轮回的旅程,是周而复始的轮回……”

\

\

\

\

  书中的148幅作品是从高波1985至1995十年西藏云游期间拍摄的100多卷135黑白胶卷中筛选出的。2009年夏天,高波背着它们再次回到西藏,他用自己的“心血”和“心语”,与西藏人以“自动书写”的方式对它们进行了“二度创作”。

\

  筹备出版这部巨型手工书的整个过程中,雅昌与高波真正实现了一次高难度的、看似不可能的出版冒险。

\

\

\

  亚麻布,藏纸,精心选择的手工染色麻绳,呈现出粗粝朴拙的自然美感。这种手工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工人印前的准备工作上,也体现在作者对制作环节的细节处理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书籍装帧专业出身、荣获过“世界最美的书”大奖的高波,深度参与这部书的编辑、设计和印制工作。书中每一张独幅作品,都经过雅昌技术人员近4个月的电脑调整和制作。油墨在印刷过程中造成的纸张不平整,印刷翻动时造成的细微纸痕,0.1%的颜色偏差,血书文字的色调处理,暗部颜色的细微调整,照片因年代久远而留下的划痕和灰尘被刻意保留……每一个细微之处,高波都亲自过问。

\

\

  “这样的工作,必须是跟设备,跟技术工人,跟作者的眼睛,三位一体才能做到。如果只谈感觉,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就不能实现。所有的细节问题和技术难关,都在印前被一个个地完善解决。所以,我的书已经成为原作,这就是这本限量收藏版手工巨型书的最大意义。”

\

  高波小传:

  艺术家GB(高波的缩写),1964年出生在一个从哈尔滨迁移到四川省德阳市的工人家庭。

  198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同年先在中央戏剧学院入学,七天后,转学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7年毕业后在圆明园附近开始过上独立艺术家的“北漂”生活,之后这里也逐渐形成了“圆明园画家村”,这段在北京“北漂”的日子被吴文光执导的纪录片《流浪北京》记录下来。这期间他完成了著名的西藏系列黑白摄影。

  1990年GB旅居法国,签约法国VU视觉图片社和VU画廊。进入2000年时他写道:“艺术是我唯一剩下的那点儿相信的东西,所以我选择不能廉价卖了。” 他在这年决定不再“搞艺术”了。

  2003年,开始尝试小型建筑设计,同年成立了以BoARCHI命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2009年他结束了短暂的建筑设计的工作,重新回到了他于1998年在北京初建,2007年重建的上苑工作坊“百根园”,开始了以影像媒介、综合材料、新媒体作为主要材料的有机艺术和戏剧现成品创作。

  在艺术创作和生活中践行着GB自创的一个主义─“裸思主义”,他称自己为“裸思者”,并创造Laostist一词。裸思音译自英文“迷失&失败者(Lost&loser)”和“老子(Laozi)”。他说:裸思者就是裸露的老子,裸思主义Laostism就是清空主义的主义,是美学和哲学层面的天体主义。

  高波2015年之后改用“GB”为作品签名,作为他重新再出发的一种时间标签。近些年,他在“裸思主义”上建立的一套系统和影像装置类作品,被他视为“黑色时期,一个不断变化的行进过程”。2011年10月28日晚7点,有机艺术作品1号《迷失的永恒》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现场实施。2014年9月,在韩国“2014大邱摄影双年展”上举办《裸思者的挽歌》个展。2015年至2016年,在北京798东京画廊举办了三个月的连续个展“THE GREAT DARKNESS?黑系 ----从高波到GB 影像装置作品展”。2016年,个人作品集《高波摄影西藏1985-1995》由雅昌文化集团和欧洲摄影博物馆联合出版;《高波1-4卷》本文献画册也由雅昌文化集团和欧洲摄影博物馆联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和意大利Contrasto同期出版,全球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