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让草原更好地休养生息

2016-09-28 10:59: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冯春梅


\
马群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草原上吃草。
  支茂盛摄(人民视觉)

  草原生态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环境、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了一批草原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在主要草原牧区全面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推动了草原生态建设,草原生产方式出现了可喜转变,牧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增加,草原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但是受自然、地理、历史和人为活动等多因素影响,草原生态保护欠账依然较多,已恢复的草原生态依然脆弱,巩固草原生态建设成果任重道远。

  9月22日,以“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主题的第五十六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多位来自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如何继续推动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建言献策。

  草原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提起草原,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

  我国大草原曾经水草丰茂、牛羊肥壮景象,令人向往。如今,我们的草原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今年7—8月,在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率领下,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吴双战、李成玉任组长的“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调研组赴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相关调研。委员们看到了各地在草原保护中取得的经验、落实补奖政策的情况,也了解到许多地方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深入扎实的调研,使得这次协商座谈的问题意识尤其强烈。

  吴双战结合调研谈到草原保护存在四个问题:草原资源底数不够清晰,有些工作未发挥出对草原保护的引导推动作用,保护草原的法规尚不完善,草原保护监管还不到位。

  “草原生态十分脆弱,草产业等依然靠天吃饭;草原地区大多干旱缺水,水资源短缺和工业矿业开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相协调。”董恒宇委员反映。

  艾克拜尔·米吉提委员指出,一些围栏造成农区与牧区之间管理的不便,建设围栏时大型机械设备对天然草原造成一些毁坏。

  王福耀委员谈到,目前补奖资金“普惠制”的现状导致资金发放缺乏考核,无法与禁牧减畜任务建立联系,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了“养懒汉”现象。

  “南方草地涉及15个南方省区,面积9.63亿亩,占全国草原草地面积16%。目前对南方草地的保护重视程度不够高,有些草原区块的地类属性还不清楚,管理机构和监管机构存在缺失。”孙菊生常委深有体会。

  “有的草场放牧量过度,严重超出每亩4牛、20羊的合理载畜量范围,并且羊畜品种发生本质变化,山羊的过度养殖,令草皮根系遭到严重破坏。”胡克勤委员忧心忡忡。

  高友东委员认为,以农耕文明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对“草原畜牧业”认识不足,有些举措照搬农业畜牧区的做法,造成诸多问题。

  政策调整成为热点

  在这次双周协商会上,委员们有一个基本判断:我国推行绿色发展、工程治理、补奖政策近5年以来,是草原生态恢复最好的时期,草原持续恶化趋缓、局部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牧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增加,特别是草原生产方式出现了可喜转变,正从粗放型草原畜牧业向生态型现代畜牧业转型。在这过程中,牧民的草原保护意识得到加强,从“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转变,而且各级党委、政府与社会各界呵护草原风气逐步形成。

  然而,随着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的出现,一些政策需要做出新的调整。

  补奖资金使用效率是地方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未来资金使用应突出重点,给地方政府一定的调剂权限。”李成玉常委建议,“比如,有的地方已不宜再扩大围栏的投入,应该整合现有涉牧资金,参照补奖资金‘四下放’的做法,给予地方调配权限,合理统筹利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王福耀提出,要健全草原管理机构和基层管护人员队伍,提升精准管理水平;加大对牲畜暖棚、巷道圈、牧道等生产性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支持家庭牧场、草业大户等开展专业化种养殖。

  要重视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在甘南玛曲草原长大的丁目迪委员近年来一直在积极为保护黄河、长江上游的甘南草原鼓与呼,这次协商中再一次呼吁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用政策支撑草原生态建设、保护和发展空间,明确草原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和方向。

  要增强政策执行机构的力量。孟庆才委员指出,目前,草原管理机构层级较低、监督管理机构执法主体资格不明确都限制了工作的开展。

  系统问题应当系统解决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草原大国,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对如此辽阔的地域和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无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此次双周协商中形成的重要共识是,面对系统性问题,需要采取系统化举措,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系统性治理。

  韩方明委员建议,建立一套立体的、系统的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将农牧民区社会组织作为保护草原生态工程的重要主体,以多种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寻求草原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白玛委员提出,要按照规划领先、保护优先、发展先行、制度创新的思路,设计和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工作。

  “要从法规修订上下功夫。”孟庆才委员认为,在《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上,加快制定我国《基本草原保护条例》。蒋平安委员呼吁修订现有《草原法》,对放牧草场和荒漠草场实施分类管理。

  多位委员都提出了使草原休养生息的治理建议。“近年来,我们在呼伦贝尔农垦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证明以小保大的理念是完全可行的。”方精云委员建议,在草原牧区,利用不足10%水热条件适宜的土地,建立集约化的高产高效人工草地,提供单位面积产草量达天然草地10倍以上的优质牧草;对其他90%以上的大面积天然草地进行保护和修复,实现生产与生态功能的双提升。王召明委员提出,应当积极利用大数据掌握草原情况,提高草原治理的有效性,“目前我们已收集了1800多个草原植物的原种、2万多份土壤样本。有了基础指标,才能搞好针对性治理。”

  “发展有粮、有草、有畜的草地农业。”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建议;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北京林业大学草地资源与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卢欣石提出,要像对待种粮一样对待种草。

  “让草原美景永续,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加幸福”,这是与会的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