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格萨尔:当史诗成为影像

2016-07-28 10:45:25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张洪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代表着古代藏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享有“东方荷马史诗”的美誉,是中国三大少数民族史诗之一。用电影的形式把英雄格萨尔的故事讲给世界听,是许多人的梦想。日前,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发起、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学术支持、北京金色度母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执行的电影《英雄格萨尔》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拍摄许可证,这一史诗巨片的拍摄工作随之全面启动,这也是继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之后,又一部民族史诗即将搬上大银幕。

  日前,由北京金色度母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运作的《英雄格萨尔》电影项目全面启动。该片投资逾5亿元人民币,志在打造一部像《魔戒》、《特洛伊》一样的魔幻史诗巨制。

  电影,扩大史诗传播度

  《格萨尔王传》诞生于11世纪,是篇幅宏大的藏族民间说唱体史诗,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东方荷马史诗”的美誉。

  2016年6月,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发起、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学术支持、北京金色度母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执行的电影《英雄格萨尔》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拍摄许可证,拍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对于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北京金色度母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德央表示,把这部过去通过口耳相传方式传承的《格萨尔王传》改编成拥有亿万观众的电影,“是向全中国、全世界人民宣传介绍中华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

  传唱千年的《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它描述了格萨尔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最后从地狱中救出了母亲和爱妃,一同重返天国的故事。如今,《格萨尔王传》史诗研究已成为中国藏学研究领域最为突出、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领域之一,关于格萨尔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格萨尔”学。资料表明,《格萨尔王传》有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字数来看,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

  将这样一部庞大的史诗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的一个愿望。作为一辈子从事格萨尔王研究的专家,降边嘉措认为,一个成熟的民族才会产生伟大的史诗。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抢救这份宝贵的口头文化遗产。他表示,120多部格萨尔,目前已经印刷了500多万册,藏族500多万人,人均一本,而且多半是农牧民自己掏钱购买。

  德央和降边嘉措一致认为,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不应只属于一个民族,而应该让全人类共同享有。作为格萨尔研究泰斗、中国第一位藏族博士生导师,降边嘉措承担了把这部巨著推上银幕的总策划和主创重任。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语言的隔阂和障碍,这是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德央说。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格萨尔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降边嘉措认为“在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改编史诗、充分发挥其丰富文化内涵方面,我们却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

  纵观世界影坛,史诗类题材电影拥有广泛的市场。荷马史诗、印度史诗等世界历史上的著名史诗早已搬上荧屏,并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其他艺术形式,获得巨大成功。2003年,美国好莱坞斥巨资拍摄希腊史诗《特洛伊》,影响了全球亿万观众,被称作“2004年全球必看的四部大片之一”,为希腊史诗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随后,欧洲著名史诗《尼伯龙根之歌》、《贝奥武夫》也被改编成电影。与《特洛伊》齐名,号称“世界三大史诗巨片”。但在内地电影市场,至今还没有标杆性的中国原创魔幻类史诗作品出现,这无疑是一个亟待填补的空白。

  十几年前,降边嘉措去哈佛做访问学者,那时就有人建议中国拍摄格萨尔王,进军好莱坞。在赴印度采访时,降边嘉措发现,“印度是电影大国,几乎每年都有三四部电影取材于他们的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也因此,把中国的史诗搬上银幕成了“金色度母”全体同仁的共同愿望。

  “中国的四大名著已经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四大名著加上格萨尔,才能体现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降边嘉措表示,“我们自己拍摄的大片还没有获得过奥斯卡,希望藉此能填补这个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