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穿越《西藏时光》 听他们如是说

2018-01-09 13:21:14   来源:西藏在线   作者:陈可


 
  一群普通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土地是比人更长久的存在
 
  承载着我们对远方的憧憬……
 
  这是关于西藏的故事,故事中包含亲情、友情、家园之情、梦想、困惑、信仰、奋斗、泪水、欢笑……在佛与现代之间,这是这片广袤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
 
  《西藏时光》摄制组历时三年,登顶雪山、进入无人区、驻扎冰川,跨越西藏全境,精心打造五集纪录片,以普通人的视角,呈现一段既有历史厚度,又富人文关怀的《西藏时光》。
 
  据国内权威机构统计数据显示,由五洲传播中心承制的纪录片《西藏时光》在全国电视台同时段专题类节目中,连续五天收视排名第一。《西藏时光》在CCTV-4连续播出后,央视网在pc端、两微、多终端、海外社交进行推荐。多终端覆盖用户1355万,视频直点播收视次数1647万。在海外社交平台Facebook、YouTube通过微视频方式推荐《西藏时光》,共发布相关帖文20条,总浏览量超过39万次,独立浏览用户超过25万人;Facebook、YouTube平台视频浏览总次数超过7万。
 
  我们采访了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张鹿行和制片人孙良刚,走进这部热播纪录片背后的故事,穿越《西藏时光》,听他们如是说。
 
\
  《西藏时光》节目组供图
 
  “解构猎奇,忠实记录,用平常心看待这片土地。”
  ——总导演张鹿行
 
  我们要尊重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但是没有必要刻意突显这个。西藏当然有它独特的魅力,其它地方何尝没有呢?差异是共性而不是特性。如果我们一味沿着差异的路径走入西藏,势必就要走到猎奇的道路上。我们节目期望做到的就是,平常眼光看待这片土地,平常眼光纪录这里的故事。太阳照耀在日光城,也照耀在其他土地上。对纪录片来说,忠实纪录算不上一个突破,但是,对于涉藏题材的纪录片,无论从拍摄难度到意识形态的敏感性,能以这样的角度纪录西藏,能用这种原生态的手段纪录西藏,也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
 
  当你抱着猎奇的心态进入西藏,你反而会疏离这片土地,猎奇左右了你的判断和视野。而一旦你持有解构猎奇的心态,平淡的叙述、忠实的记录,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恰恰会引导你走向一个并不为观众所熟知的、平淡无奇却又“新奇”的西藏。
 
  西藏跟其他地方一样,也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你只有在了解外面的世界的时候,你才能知道自己的位置,你才会有自己的自信,不要怕传统丢失,传统哪有这么容易丢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是根植在这片土壤里的。
 
\
 
  在如何呈现西藏这个问题上,你会发现了解的越多无知的就更多,所以,以我这种成长背景来看,想要深入了解西藏这片土地,是根本做不到的,语言就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更不要说其他的文化背景,只能是尽力,同时安慰自己,不了解可能也是另一种视野。但是,另一方面,虽然不了解,我的定位还是很清晰的,就是平常心看待这片土地,这里是西藏,这里是北京,这里是云南,这里是澳大利亚……既是不同的土地,也是同一片土地,有文化差异、信仰差异、地域差异,但人们的普遍情感是共通的。我们无需给西藏贴上一个个标签,“古老的”、“神秘的”、“圣洁的”、“原生态的”,像这种带有标签化的香格里拉幻境它其实在拉开我们与西藏的距离。
 
\
  《西藏时光》节目组供图
 
  “变迁与梦想,一群普通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制片人孙良刚
 
  在整个策划阶段,对于节目的选题、角度,听取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几易其稿。最初有一个大的方向,就是通过五个方面呈现今天的西藏,比如宗教、环保、现代生活等等。在观摩借鉴了大量节目之后,经过讨论,节目组定下了一个方向:我们要做一部纪录片,而不是专题片。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寻找到合适的故事,故事大于一切,所谓的主题都是隐含在故事之中的。
 
  筛选故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初我们拟定了将近70多个故事点,三个小组赴西藏分头踩点,边调研边筛选,同时还不断寻找更合适的故事。考虑到有些故事的关键节点失不再来,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已经同步组建摄制队伍开始跟拍。
 
  就这样,在边调研边拍摄的过程中,我们筛选出了五组故事。
 
  第一集《家园》古老民族最传统的生活
 
  第二集《小活佛》在佛与现代之间
 
  第三集《舞者》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第四集《高原追梦》时光的美好和梦想的激情
 
  第五集《雪域深处》无人区的科考与生态
 
  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节目的主题,系列片要呈现一组不同的故事,那么这些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很重要。节目组在策划阶段就反复讨论过节目的主题。主题这种东西很宽泛,有时候还很空洞。但是,一套系列片,创作之前我们要求毎个编导心中是必须要有一个方向的,主题就能引领这个方向。我们当时定的一个大的主题是“变迁与梦想”,就是“一群普通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接下来是如何诠释它,让它变得有操作性,因为归根结底,你关注一片土地,真正关注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喜怒哀乐......
 
\
 
\

\
  《西藏时光》节目组供图
 
  “故事的背后,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总导演张鹿行
 
  我们拍摄了很多人物,走近他们的人生故事,你很容易被他们感动。
 
  比如,跳街舞的旺丹,他的妈妈是西藏话剧团非常资深的化妆师。在参加儿子街舞十周年庆典的时候,一改平时的随意装扮,穿上了隆重的藏装。她说,大学毕业后,二十多年,就穿过三次,一次是结婚,一次是儿子上大学,一次是今天。这是最感人的母亲的爱,她并不看好儿子跳街舞的选择,但是在儿子重要的人生时刻她要过来支持他。另一方面,她几十年就穿了三次藏装,是把传统丢了吗?恰恰不是,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她要穿上民族的盛装,这才是对传统最深沉的传承。
 
  比如,常年游走在羌塘的作家青木,也就是杨柳松,传奇这两个字就是用来形容这种人物的。他当年横穿大羌塘无人区的经历,徒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经历,如果了解了他的这些事迹,抛去各种光环各种意义,仅仅是表现出来的人类的意志力就足够让你惊叹的。更难得的是,他在盛誉之下,更名换姓,潜在北京,开始拍小成本电影,目的是为了积累经验,有朝一日回到羌塘,纪录他心中的那片荒原。
 
  还有那位美国领队,几年前刚做了心脏移植,还选择在冰川一线工作。他是冰川界最顶级的科学家,他的资历完全没必要做这样的冒险,但他总是开玩笑说没事,自己才25岁。因为他换的那颗心脏来自一位25岁的小伙子。最后,在山顶上他连续咳嗽,一天吃一顿饭,在医生勒令之下才送回北京治疗。
 
  这些背后的故事,都在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挑战与煎熬,积累最真实的力量。”
  ——制片人孙良刚
 
  西藏拍摄一个天然的困难就是地理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摄制组多次历险。最可怕的是两次经历,一次是无人区,摄制组一位助理高烧肺水肿,他是西藏大学毕业的,在西藏待过很多年,但没想到恰恰是他出事了。当时是冬季,送去的时候无人区边上的双湖医院一个人都没有,我们的藏族司机帮忙联系了一个医生,输液四天,最后送回来了。
 
  还有一次是在阿里,科考队要进山,但是我们摄影师发烧了,临时也找不到替补的人,只能输液硬扛着,最后扛了6天,搭好新的队伍,才连夜送回来。这都是让人非常后怕的事,一旦出事,后果不敢想象。
 
  当然这些都是突发事件,我们更困难的是长时间的跟拍,耗时太长,片比量大的惊人,摄制组累,对拍摄对象来说也带来长时间的打扰。我始终认为,作为纪录片人,在创作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们的创作团队,他们默默坚持了三年,经受住了长时间的寂寞与煎熬,潜心创作,让故事的表达充满了时光变迁的厚重感,也让节目积累了最真实的力量。他们挑战生理极限,在海拔六七千米的雪域冰川上,一待就是几个月,经受住了极端环境和恶劣气候下持续工作的考验。最严峻的是经受了真真切切的生与死的考验,多次遭遇暴雪、冰裂、撞车受伤、严重缺氧、肺水肿等生命险情……这不仅仅是完成一部作品,更是我们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精神磨砺和人生历练。

\
《西藏时光》节目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