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在大贵族的庄园里看到地狱和天堂

2017-09-26 09:24:45   来源:西藏在线网   作者:图/文 陈可


  在江孜县城西南的班觉伦布村,有一座西藏保存最完好的贵族庄园——帕拉庄园。

  帕拉庄园是西藏大贵族帕拉家族的主庄园。历史上的帕拉家族是世袭家族,曾位列西藏第二,仅次于达赖喇嘛家族,已传十二代人,在这十二代人中,有五代曾担任西藏地方政府噶伦。噶伦一职相当于清朝时的三品顶戴,在西藏旧时的地位很高,有钱有权。

  帕拉家族虽信奉宁玛派,却和格鲁派关系密切,因此和五世达赖喇嘛到十四世达赖喇嘛关系都很好,依靠达赖,帕拉家族享受着特权。上世纪三十年代,帕拉家三兄弟深得十四世达赖信任。老大扎西旺久是达赖的大管家、代言人,老三是达赖的代本,负责警卫;老二虽未供职,也被封了四品官。鼎盛时期的帕拉家族曾有37座分庄园,12个牧场,3万多亩土地,3千多个农奴,14900多头牲畜。

  帕拉庄园原来位于江嘎村,旧庄园在1904年英军入侵时毁于战火。现存的帕拉庄园是最后一代庄主扎西旺久于1937年重建,距今已有80年历史,1994年对外开放。庄园占地五千平米,建有三层楼。一层是牲口棚和粮仓,二层是农奴劳作的地方,三层是贵族的生活起居所。

\
庄园大门。陈可 摄

\
帕拉庄园内景。陈可 摄

\
庄主住的三层小楼。陈可 摄

  走进帕拉庄园,其当年的“奢华与现代”令人咋舌。

  二层陈列室里可以见到象牙扇、檀香木扇、翡翠鼻烟壶、红珊瑚鼻烟壶、景泰蓝的烟灰缸、水晶石做的墨镜等国产高档物品。陈列室里还有天葬时用的圣水碗,银盖金架,盛水部分使用的是高僧喇嘛的头盖骨;用13岁以下少女的腿骨制的法号;天葬时穿戴的华丽衣服和象牙饰品;由四百只印度老鼠拼成的鼠皮上衣;还有更多绫罗绸缎、奢华饰品、高档生活用具,其当年的时尚与奢靡,难以想象。

  邮票、滑冰鞋、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进口罐头、从日韩进口的茶具、牛奶杯、咖啡杯、万宝龙钢笔、劳力士手表、欧米伽手表……在这幢建于大半个世纪前的老宅里,能够见到这些具有强烈现代气息,并且有些即便是现在也价值不菲的物品,足以显示在那个年代,帕拉家族的荣华富贵。

  走进管家的房间,二十世纪初的白醋、酱油、各种进口罐头,无不展现着管家奢侈的生活。管家房间里还放着掌嘴的拍子、抽鞭、脚镣等刑具。这些刑具在昏黄的灯光下,散发着渗人的光,农奴被刑具拷打下的哀嚎声和挣扎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在刑具边上,是管家收租使用的斗和秤。值得注意的是,秤的秤砣和刻度是由管家自己决定的。称量数量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称多称少,管家就是标准,农奴没有反抗的权力。屋中的一切展品都在无声诉说着封建农奴制社会森严的等级秩序。

\
图为管家房。陈可 摄

  三层的日光室是庄主冬天的卧室。贵族的奢华生活在这里更是彰显到极致。卧室里不仅有金丝猴皮、金钱豹皮、梅花鹿皮的卡垫,墙上更是挂着雪豹皮和金钱豹皮。房间角落里放着唱片机。当年中央政府赐给噶伦的帕拉官帽和镶着印度青蛙皮的镀金马鞍也摆在房间里。

\
图为奢侈的日光室。陈可 摄

\
站在三层的阳台上极目远眺可以看到远处连绵的山脉和西藏解放以来村民新建的二层小楼。相信这种景象在过去绝对是见不到的。陈可 摄

  庄主情人的房间也极尽奢华。房间里可见进口化妆品和擦脸油,还有进口罐头和食品。玻璃柜里的雀巢咖啡;衣架上挂着的LV高档女包十分夺人眼球。房间中更是摆着演唱过《夜上海》的著名女歌唱家周旋的海报。相传,庄主和情人生了三个孩子,因为情人的身份低微,庄主就把孩子赐给了管家。据说,“管家的孩子”现在还生活在庄园里。1959年,庄主随达赖喇嘛叛逃印度,庄主的情人也就离开了庄园并一直生活在这个村子里,后来还成为县政协委员,享年89岁。

\
麻将室内,用蜡像重现的庄主和夫人打四川麻将的场景。麻将桌上还摆放着英国威士忌和印度香烟。陈可 摄

  与庄园贵族的豪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斜对面至今保持原貌的农奴院。

  帕拉家族拥有三千多农奴,烧毁前的帕拉庄园有一百多朗生(藏语的意思是“家里养的”,也就是家奴),这些家奴都是从帕拉所属的各地庄园和属民中抢征过来的。家奴在庄园内主要从事织氆氇、织卡垫、马夫、炊事员、酿酒、织线、裁缝、侍卫等繁重的劳作。庄主会根据不同的工种来确定每个家奴的薪水,有的每年只有二十四甲克粮食(一甲克相当于24斤),有的仅有十六甲克粮食,有的甚至每天只有一勺糌粑,他们靠这些薪水养活全家人。

\
图为奴隶院大门。陈可 摄

  奴隶院的使用面积有150.66平方米。解放前夕共住十四户人家,六十多名奴隶,最大的房间有14.58平方米,最小的4.5平方米,平均每个奴隶仅占有2.5平方米。而帕拉庄园五千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八十二间房屋却只住了庄主夫妻两口人。农奴们祖祖辈辈世代居住在这些低矮的仅有几平方米的房屋里。当时最多的一户有七口人,因为人多屋小,除了冬天寒冷的季节和下雨天外,农奴大多数时间都睡在露天的院子里。

\
奴隶院一角。陈可 摄

  奴隶院中每个房间门口都贴着奴隶的名字。我弯腰从矮门进入一间贴着“米玛顿珠”名字的房间。据介绍,米玛顿珠十三岁开始在庄园内担任裁缝,他的父亲欧珠平措是帕拉的勤杂工,母亲达瓦片多是帕拉的织藏被工,每三天要织完一套藏被,织不完晚上就要继续干。如此繁重的劳作,他们的年薪却只有13甲克粮食。米玛顿珠和父母、妻子旺姆两代四口人就住在这间只有6.21平米的小房间内。房内所有陈设的东西,是当时他们仅有的全部。在我看来,他们拥有的一切几乎等同于一无所有。

  拉巴罗杰曾任班久伦布村的村长,据他说,当年他的姨母石达,从十三岁开始直到五十岁给庄主织了近四十年的氆氇,当年老瞎眼失去劳动能力时,就被庄主一脚踢开,过着极其困苦的生活。

\
米玛顿珠家内景。一台简易锅炉、一张土床就是米玛顿珠家的全部家当。陈可 摄

  我走入奴隶院中的其他房间,也都和米玛顿珠家类似。狭小逼仄的土房里几乎什么都没有,小小的土床上只有几团破草絮,一家几口人连张完整的被褥都没有。和之前在帕拉庄园陈列室中所看到的绫罗绸缎,锦衣貂裘,形成鲜明对比。

\
帕拉庄园的院子里一座精美的凉亭。这是帕拉家贵族过林卡的地方。西藏解放前,只有贵族有过林卡的权力,奴隶是不可以过林卡的。陈可 摄

\
庄园庭院一角。陈可 摄

\
帕拉庄园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西藏特色影视拍摄基地。我们在院中看到了电影《红河谷》中使用过的秋千。陈可 摄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

  在帕拉庄园,改革席卷而来,农奴们获得了新生。他们搬出了奴隶院,虽然很多人依旧生活在班觉伦布村,但是过上了好日子。当年的朗生米玛顿珠一家现在有5口人,拥有土地32亩,奶牛10头,马2匹,羊14只,马车2部,自行车一辆,缝纫机一部,1台拖拉机,1部电视机等生产和生活资料,并盖了458平米的两层新楼房。

  从奴隶院门出来,望向远处,如今昔日农奴的新房早已胜过了昨日的帕拉庄园,新西藏让他们重获自由,充分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和做人的权利。帕拉庄园所象征的那段苦难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