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6日 星期一


  • ·回忆拉萨首届业余美术培训班

    像19世纪末的巴黎之于欧美文艺青年一样,西藏拉萨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青年心目中的圣地。他们怀着诗意的冲动背起行囊来到高原,在遥远的神秘之地寻求艺术灵感。

  • ·西藏的电影往事

    说到拉萨的电影往事,不能不提生活在西藏的穆斯林。穆斯林创办的小影院在拉萨断断续续”生存 “长达几年,开启了西藏电影市场的先河。

  • ·“驼峰”航线测制纪实

    本文作者在20世纪40年代初曾参加过“驼峰”航线的测制,半个世纪以后年届90的老人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写下了《抗战时期中美合作测制中印航图纪实》,本文从中选发部分,以飨读者。

  • ·藏传佛教首届拓然巴学衔授予

    藏传佛教首届拓然巴学衔授予工作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进行,11名藏传佛教界学修出众的僧人经过不懈努力,获得了藏传佛教首届拓然巴学衔。

  • ·目睹金瓶掣签

    金瓶掣签制,源自清乾隆皇帝。1995年月11月29日,藏历木猪年十月初八日凌晨,通过金瓶掣签法断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的神圣仪轨在拉萨大昭寺举行。

  • ·贵族官员顶云·次仁多吉的命运

    过去“米色”(百姓)没有自己的房子,大多是雪勒空的差民,靠租房住在贵族所属的房产里。现在雪村最大的变化是民主改革后,人民翻身做主人,大部分群众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 ·揭秘灵童寻访

    曾经率队多次秘访转世灵童的俄钦·边巴老先生是扎什伦布寺密宗扎仓的堪布,在显密两宗方面造诣高深,在长达数小时里,他给我们讲述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的寻访过程。

  • ·《纽约时报》对西藏的报道剖析

    新中国成立前后约三年的时间里,《纽约时报》有关中国西藏的报道近百篇,报道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变化及美国对中国西藏政策的政治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