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4日 星期四


首页 > 2016全国两会

西藏代表团:“小康路上我们不能掉队”
2016-05-20   来源:   作者:

  西藏代表团:“小康路上我们不能掉队”

  “全面建成小康,西藏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能掉队。”3月7日,在西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表示。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也说,“结合西藏实际,主动适应全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发展方面继续保持2位数以上的增速,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西藏经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积累少、实力弱,总体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产业支撑能力不足,财政自给能力弱,与全国发展差距大。如何与全国一道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成为了本次两会西藏代表团热议的话题。

  代表们表示,在结构调整方面,西藏将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重点抓好旅游文化产业、天然饮用水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动力转换方面,西藏将在做好争取中央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大力激活民间投资,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党和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延边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也极大地增强了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

  “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点工程,包括中西部铁路、清洁能源、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网等民生工程,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一批交通、水利、生态、民生等重大项目,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力度,使我们深受鼓舞和振奋。全面建成小康,我们有信心、有动力!”全国人大代表、西藏林芝地区行署专员旺堆发言说。

  洛桑江村代表在发言时庄重承诺,西藏将继续把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重点向农牧区和基层倾斜,继续办好民生“十件实事”,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让各族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畅通的交通、更普遍的能源供给,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记者 代 玲 裴珍珍

  全面小康 一个都不能少——代表委员谈精准扶贫

  嘉宾

  范小建委员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闫冰竹委员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银行董事长

  拜秀花代表 青海省西宁市回族中学高级教师

  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仍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未来五年内完成减贫任务难度有多大,精准扶贫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如何补齐教育“短板”,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位代表委员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脱贫攻坚的关键在质量”

  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要求。实现这个目标,难度到底有多大?

  “‘十二五’时期我国贫困人口减少1亿多人,‘十三五’时期要再完成5000多万人减贫任务,它的难度更多的并不是体现在量上而是质上。”有着多年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的范小建委员指出,这5000多万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贫困程度深,长期贫困或代际贫困、生态型贫困占比大,还有社会发育型的贫困,再加上经济下行的压力、返贫问题和相对贫困问题叠加,这些矛盾问题汇集到一起使得“十三五”减贫压力显得尤其大。

  对此,闫冰竹委员表示认同。他指出,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当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农村地区和扶贫领域表现比较严重。目前,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数量仍然较少,金融供给还不足;信贷技术与服务手段不完善,扶贫效率不够高;金融生态环境与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尚未健全。这些都对金融扶贫工作形成了制约。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教育问题成为扶贫开发‘短板’中的‘短板’。”来自西部地区的拜秀花代表对此感触颇深,贫困地区扶贫要扶智,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扶贫攻坚中要全力克服教育这块“短板”。

  实现“十三五”脱贫目标,注定是一场艰巨而又紧迫的攻坚战。

  范小建委员分析指出,“十三五”脱贫攻坚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要实行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方略,使扶贫开发和社会发展互助促进,精准扶贫和片区攻坚紧密结合,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

  “目前,中央、地方和各相关部门在产业扶贫、移民搬迁、转移培训、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生态扶贫、低保兜底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果这些措施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十三五’减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范小建委员说。

  “精准扶贫的精髓是‘因贫施策’”

  当前,扶贫开发成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特别是“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期待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来破解贫困难题。

  打赢脱贫攻坚战,战略正确至关重要。当前,对精准扶贫的理解有哪些误区,精准扶贫的精髓又在哪里?

  “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转变一种认识,那就是‘认为发展就是减贫、增长就是减贫’。”范小建委员指出,那是在普遍贫困情况下形成的一种认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发展的差距在扩大,增长对减贫的带动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我们的思路就要进行调整。我们应该更多关注专项扶贫,关注扶贫工作的精准,重视扶贫投入和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精准扶贫是个方向,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深化、反复探索的过程。

  “精准扶贫的精髓在于‘因贫施策’,要根据致贫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把矛盾吃透,从而解决它。”范小建委员说,在调研中发现,致贫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宏观原因也有微观原因,既有群体原因也有个体原因,既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生态原因以及社会进化发展的原因。例如所谓“代际传递”成因复杂,除了素质型,还有健康型以及综合型等,要根据不同原因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什么措施就采取什么措施,这就体现了精准,要强调到村到户,最终落实到人。

  “金融扶贫也有个‘因贫施策’的问题,在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方面,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致贫原因、不同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采用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提高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和措施到户的精准性。”闫冰竹委员认为,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特点,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型农机具等在内的农村特色抵押贷款产品。同时,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手段,增加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的金融可得性,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金融扶贫的有效性。

  “精准扶贫更需精神脱贫”

  扶贫不仅需要“扶起来”,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地区“自己站起来”。教育,是扶贫中的关键点。

  “在青海,区域整体贫困与地区发展滞后并存、经济建设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并存。由于受这‘三重矛盾’制约,青海一直是中国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的省份。”拜秀花代表对教育扶贫有着清醒的认识:物质脱贫容易,精神文化脱贫难,无论是“扶贫先扶志”,还是“变输血为造血”,都需要通过教育去改变人的思想。

  “目前,在教育扶贫上,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从小学教育到职业教育、高中教育等一揽子方案,这些方案如何切实落实到贫困家庭身上,如何保证政策的实施效果,依然有待实践探索。”范小建委员说,这也说明,脱贫致富,充分调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是根本之计,必须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拜秀花代表以自己调研为例指出,教育扶贫不能只抓硬件不抓软件。调研中她发现,特岗教师为高海拔贫困牧区带来了很多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但特岗教师依然面临待遇不高的问题。对此,她建议要适当提高西部贫困地区特岗教师待遇水平,特别是高海拔地区特岗教师的工资补助标准。

  “教育公平的关键问题在于资源分配的公平。这几年我国增加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科学规划,尤其是对教育资源匮乏地区进行政策倾斜,让中西部地区千家万户受教育的孩子都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拜秀花代表说,农牧区不仅要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更要注重待遇留人。应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学点上的特岗教师的生活条件,让特岗教师们安心教书,为贫困地区脱贫注入精神力量。

  来源:光明网 作者:李慧 邱玥

  全面小康,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问题,一个大国元首念兹在兹的关怀,温暖的不仅是在场的代表委员,更是亿万不在场的父老乡亲。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这个奋斗目标提出开始,就把共同富裕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有一个地方贫困,就不是“小康”;有一个民族苦厄,就不算“全面”。从踏访河北阜平“看真贫”,到给独云南龙族乡亲们回信希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体现着各民族同荣辱、共进退的手足之情,释放出为最广大人民谋福祉、求幸福的博爱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农村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总体而言,民族地区和广大农村依然是我国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几年时间,越是任务紧迫、时不我待,越是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让民族地区获得发展。

  十八大以来,正是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关心下,少数民族的扶贫工作顺利推进。一些民族地区,党员干部到村、资金项目到村、扶贫工作队到村,精准扶贫提高了扶贫效率;一些贫困地区,优先实施水、电、路改造,民生改善强化了情感纽带;一些农村地区,帮助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外在帮扶激活了内生动力……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政策与实际相结合,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欣欣向荣,释放出巨大的活力与潜力。

  我们常说,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集这么多的“区”于一身,既表明了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也充分说明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从天山脚下到武陵山区,从彩云之南到塞外草原,习近平总书记的“少数民族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群众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干劲。“既然选择出发,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在中央带领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啃下扶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来源:人民网 作者: 李克济

  倾斜·降低·消除—西藏扶贫开发的三个"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制定专项扶贫开发规划,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农牧区、地方病区、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倾斜,力争到“十二五”末低收入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降至12%以下。“这次比较醒目地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提出来,既是对广大贫困群众的关心,也是对西藏扶贫开发系统干部的鞭策。”自治区扶贫办扶贫开发处处长陆华东说。

  陆华东介绍说,下一步,西藏的扶贫工作首先是深入开展农村最低保障工作,继续保持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紧紧瞄准西藏人均纯收入低于1700元的11.8万户、51.5万农牧民贫困群众,完善建档立卡工作,深入分析贫困原因,找出找准扶持对策,进一步理清贫困农牧区、贫困农牧民发展的思路,科学制定“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全面落实到户帮扶政策,实现贫困户扶贫对策全覆盖,让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感受到党的温暖。

  陆华东指出,到户帮扶将是西藏农牧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今后对农牧区贫困户,不再仅仅是资金上的扶持,而是针对各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帮助具体的农牧户落实具体的生产发展项目,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如,支持有条件的农牧民开办农家乐、加工作坊,实施贫困农牧户借畜还崽项目等。

  除了深入开展好到户扶贫工作之外,西藏还将进一步突出抓好200个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要针对每个贫困乡镇做好整乡推进扶贫规划,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战略,突出解决制约贫困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提高贫困乡镇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改变贫困乡镇落后的面貌,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提高贫困乡镇的发展水平。

  陆华东最后说,从总体上讲,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西藏下一步的扶贫开发工作要紧紧围绕“倾斜、降低、消除”三个关键词来开展,即投资、工作重点和项目要向贫困农牧区倾斜;进一步降低贫困发生率,到2015年贫困发生率要控制在12%以内;到2020年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来源:话题 记者 涂显锋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