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首页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小说文体审视、研究唐蕃关系的新突破

2018-06-08 14:12:01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魏春春


\
 
  作者:严寅春
  出版单位: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涌现出一大批有关吐蕃史料整理与研究的著作,如苏晋仁的《〈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正》《〈通鉴〉吐蕃史料》,顾祖成等的《明实录藏族史料》《清实录藏族史料》,陈燮章等的《藏族史料集》,范学宗等的《〈全唐文〉〈全唐诗〉吐蕃史料》,以及张羽新的《唐宋元明清藏事史料汇编》等。这些著作不断拓展着汉语史料中有关吐蕃记事的文化空间,彰显藏族文明在中华民族文明生成过程中的独特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在文学研究领域,吴逢箴等的系列唐蕃文学研究,从诗史互证的角度还原了唐蕃文化交往和想象的丰富性和在场性。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严寅春教授多年来受教于吴逢箴,先后完成了《唐代边塞诗集注》《〈西藏赋〉校注》(与池万兴合著),积累了扎实的西藏文史研究基础。
 
  2017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严寅春的《唐五代涉蕃小说的整理与研究》。该书是其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唐代涉蕃小说研究”的结项成果,是继《〈全唐文〉〈全唐诗〉吐蕃史料》之后,从小说文体审视、研究唐蕃关系的新突破。这部作品采取文史互参的研究方法,整理出唐五代小说中有关吐蕃叙述的历史记载和文化想象,开掘出了新的学术研究路径。从整体上看,该书扩充了时下学人对“小说”的认知,扩容了“偏记小说”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清晰地呈现出唐五代有关涉蕃小说的历史面貌,开拓出中华文化共同体小说研究的新方向。
 
  《唐五代涉蕃小说的整理与研究》首先解决的是唐五代涉蕃小说的概念问题,也就是研究对象的定位问题。无论是汉魏六朝的志人小说、志怪小说、杂事小说,还是隋唐五代的传奇小说、市人小说,都体现出“小说”的民间属性;无论是汉魏六朝记录性的“丛残”小说,还是隋唐五代文人“有意为小说”的文言笔记小说,都具有以文学笔法表达历史、现实认知的社会建构意图。而史学家刘知几更是从史料学的角度谈论了小说的类型和价值,认为“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来尚矣……”于是,唐代小说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价值,也从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唐人“有意为小说”创作景观的出现,使得唐代小说走向繁荣。
 
  对于严寅春而言,“小说”是在大量唐五代及宋人选辑的典籍中遗存的带有“偏记小说”痕迹的唐蕃事迹。他不仅认同邓锐龄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所见藏事的痕迹》中指出的“唐代文人笔记中涉及吐蕃的事实甚多”的观点,又强调由于“在唐蕃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关于吐蕃的种种情形、想象和实录,或道听途说,或因袭相沿,不断形诸唐人的文字当中,构建起了中原对西南边疆民族及其地方政权的基本认识。同时,在唐人的各类文字当中,对唐与吐蕃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出现的大小事件、形色人物,更是详尽记载,构建起唐人对唐蕃关系发展史的全面认识”。故所谓的“整理”,实际上有厘清“涉蕃”小说认知、昭示“涉蕃”小说研究范围的意图。
 
  唐人涉蕃小说多散见于各种文献中,未得到系统的整理,从某些篇章中无法窥视其整体样貌。故此,严寅春首先“择其描写吐蕃及唐蕃关系的相关内容进行考释、研究”。在研究策略上,则强调通过对唐五代“涉蕃”小说的研究,着重呈现吐蕃高原文化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而非单方面侧重唐五代农耕文明对吐蕃的影响,以此展现两者之间更为广阔、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的交相融汇的文化联系;在研究形态上,该书分为“考释篇”与“研究篇”,考释侧重小说文本材料的文献依据及其表达的历史形态,研究则就其中某些现象详加推演以还原历史现场的文化生成性。
 
  就“考释篇”而言,该书共采择涉蕃小说111篇,分列为104条,节选或采择了不同时期有关唐蕃交往与想象的作品,包括唐蕃交聘及战争、吐蕃社会生活、唐人对吐蕃的想象等,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展现出唐蕃广泛交往的空间,体现出“小说”之“小”的民间性和“说”之多样性。
 
  在“研究篇”,严寅春将其近年来关于唐蕃关系思考的8篇论文予以展现,从考释、句解、纠偏、系年、补遗等方面对唐蕃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可视为“考释篇”材料的深度思考和呈现,进一步提升了考释资料的文献价值,充实了研究的学理内容。
 
  (作者系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