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抓“鬼”追“雾”逐春水 这些牧区民间游戏,你玩过吗?

2024-05-07 10:28:02   来源:西藏商报   作者:文/记者 德吉央宗 德吉曲珍 图/记者 贡曲罗杰


\
甩“乌多”的牧民 。图由西藏自治区体育局提供

  “金子置何处?”“金子被鼠盗。”“贼鼠在何处?”“贼鼠洞中藏。”“鼠洞在何处?”“洞被青草掩。”“青草在何处?”“青草被牛食。”“此牛在何处?”“牛……来抓你喽!”

  来自那曲市色尼区孔玛乡的旺卓措姆今年67岁,她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孩童最喜欢玩的抓“鬼”游戏,内容大多是孩子向“鬼”问金子的下落、“鬼”来家中讨火、“鬼”到村子里求娶新娘等。游戏以双方问答形式开头,孩子们提出刁钻的问题,“鬼”来回答。如果“鬼”不能立即作答,就会失去先机,在游戏开始前被孩子们“识破”;如果连续答对四个问题,“鬼”就可以随时选择结束问答,出其不意开始抓人。

  “‘鬼’开始抓人时,盘坐在地上问话的孩童们纷纷起身抓住自己前面的玩伴,站在最前头的孩子张开双臂,阻挡答话的‘鬼’抓人。”旺卓措姆告诉记者,这个游戏和老鹰捉小鸡有点像,但不同之处是,被“鬼”抓到的孩子会被同化,跟“鬼”一起抓其他孩子。

  “现在的孩子课业压力大,社交也不像我们那时候方便,根本没时间聚在一起玩‘抓鬼’游戏。也就偶尔能在牧区看到小孩玩这种游戏。”旺卓措姆说。

  民间游戏的形式也并不局限于技巧和体力游戏,还有例如猜谜语等益智游戏。那曲、昌都通常将谜语称为“德”,拉萨、山南则习惯称为“卡卜次”。谜语的问答形式非常讲究,既要善用比喻,隐晦生动地揭晓谜底,也要句句工整对仗,呈现出诗歌的形式。例如,来自山南的老人次仁央拉演示的“阿笑笑得九可笑”:“独脚人跳舞时可笑,独臂人鼓掌时可笑。独眼人眺望时可笑,大胡子吃酸奶时可笑,戴狐皮烤火时可笑,无马人扬鞭时可笑。”这类看似在回答问题,实则讽刺意味极强、朗朗上口的答词,使得“卡卜次”在儿童之间很受欢迎。

  “我不识字,但小时候每次玩‘卡卜次’游戏都会拔得头筹。不过现在只记得几个了,有时候想教孙子孙女也力不从心,而且他们现在的游戏多种多样,就觉得我们小时候的游戏无聊乏味。”次仁央拉惋惜道。

  限定时节的游戏:采蘑菇、雾姑娘、逐春水

  牧区的游戏大多在夏日开展,牧区孩子最喜欢夏日的雨后,这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可以玩很多游戏。因此,每到小雨的时候,孩子们就开始谋划游戏了。

  “提起牧区的夏日游戏,那采蘑菇必须榜上有名!” 来自当雄的森格多吉绘声绘色地向记者介绍,牧区的可食用蘑菇分为“金菇”和“羊菇”,夏天雨后的清晨,孩子们就会踩着朝露,去山坡上比赛采蘑菇。谁采的蘑菇最多、最完整,谁就获胜。“金菇很难采,数量也少,如果采的时候缺乏耐心,很容易把蘑菇弄坏。”森格多吉说,羊菇跟“狗熊鼻烟”(一种有毒植物,外形似蘑菇)长得很像,一不留神就会弄错。获胜者可以享用众人采的蘑菇中最大的金菇。

  采一筐蘑菇洗净,放置于“结墣”(游牧土灶)的铁片上,烤出水分,加入适量盐巴,盐巴融化后再加一点点酥油、一点点糌粑,待蘑菇烤熟,美味的夏日特供零食就做好了。

  除了采蘑菇,孩子们的夏日游戏还有追“雾姑娘”。“虽说名叫‘雾姑娘’,但其实一点也不唯美,那是一种只有暴雨后才会出现的东西,通身剔透泛蓝,雨后,在晨间、午间的雾气中穿梭,外形类似没壳的蜗牛。太阳破云、雾气散了,它就会原地消失,只留下一摊水迹,所以人们管它叫‘雾姑娘’。”来自昌都市的次珠老人说。

  因为“雾姑娘”的“神出鬼没”,每当暴雨后、起雾时,追“雾姑娘”就成了牧区儿童夏季最爱开展的比试之一。谁盯上的“雾姑娘”存活时间最长、谁最能形容出“雾姑娘”的特征,谁就算获胜。

  “我小时候不喜欢‘雾姑娘’,但我哥哥很喜欢跟朋友们抓‘雾姑娘’,有一次直接放到我的衣领里,湿湿滑滑还会蠕动,特别不舒服!”次珠老人说,比起追“雾姑娘”,她更喜欢另一个游戏——逐春水。

  牧区冬季降水少,草场上的许多溪流会干涸,等下了春天的第一场雨,那些溪流就会一下子“冒出来”。次珠小时候很喜欢跟伙伴们在春天的第一场雨时跑到干涸的溪流处,等着春水涌出来,然后跑到溪流的最前端,用无名指点水,点到三下就算成功。“但水流速度很快,如果不马上追上最前端,溪水就会汇入河流,逐‘春水’也就失败了。”

  雨后的草地湿滑,在逐“春水”的过程中,滑倒、摔跤是常事。“每当有人摔倒,大家笑得也没力气再继续逐‘春水’了,就会哄笑着在溪边玩耍。”说到这里,次珠老人面露怀念,感慨无限。

  限定年龄的游戏:抱石、甩乌朵

  说起西藏的民间游戏,很多人都会想到“抱石”“赛马”“赛牛”这类力量竞技性游戏,来自那曲市索县的扎西顿珠非常推崇抱石。在西藏,抱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游戏,有文字记载的内容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公元15世纪,抱石被列为西藏男子(勇士)“九术”之一。

  抱石游戏对石头的挑选也有一定的标准,通常是重达300斤的椭圆形石头。“我们那曲和昌都的玩法是将石头抱上肩,沿着白线走一圈,接着用力向后甩出,按照抱石动作的轻松程度和走圈的速度评定成绩。”扎西顿珠告诉记者,和那曲、昌都相比,拉萨等地的玩法略有不同,选手需原地双手抱石举至腹部,再将石头从腋下放于后背上,走一圈后扔石落地,不过,判定成绩的标准和那曲、昌都差不多。“现在只有在节日庆典上,能看见有人玩抱石,我上一次看到还是在去年的赛马节。”

  除了抱石,牧区最受欢迎的游戏还有甩“乌朵”。“乌朵”又译“古尔朵”,通常由牦牛腹部、尾巴等处较为粗糙的黑白牛毛编织而成,中部为菱形的“乌梯”,一端末梢缀有羊毛编制的梢子,另一端末梢是环套。“乌朵”一般用来驱赶牛羊,是放牧人的必备神器。遇到危险时,它也是最趁手的远程攻击利器。

  “凌空旋转呼啸声,犹如盛夏炸雷鸣,石抛中的钝捶音,拟天铁落地响。”来自昌都市丁青县的贡秋仁青唱起父辈最喜欢的“乌朵赞歌”,向记者演示乌朵的用法——将环套戴在中指上,“乌梯”中包石头,快速旋转几圈后,用力将石头甩出。

  “因为‘乌朵’本身不是玩具,技术不好可能会伤到人,所以我们那边成年人才可以玩‘乌朵’。通常就是立个靶子,人站在百米开外甩‘乌朵’、将靶子打倒。或者站在同一个位置上,看谁甩得远。”贡秋仁青说,他小时候曾见过有人一边骑着马一边甩“乌朵”,赶跑冬天闯进村子里叼羊的狼。

  “我就不太会玩,小时候还把‘乌朵’里面的石头砸到自己后脑勺,流了好多血,至今被家人嘲笑。现在可能只有牧区的人才会玩‘乌朵’。”贡秋仁青摩挲着手里的“乌朵”,仿佛在回忆父辈们玩“乌朵”的飒爽英姿。

  童年的游戏记录着时代变迁。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老游戏,仿佛一把钥匙,帮助老一辈人打开回忆的大门,带领当下的孩子们“穿越”时空、感受别样的童年乐趣。那些或激烈、或开心、或温暖的游戏场景,永远都是每个人最美好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