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人勤春早话农桑

—探寻西藏春耕文化

2022-04-20 10:14:33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巴桑旺姆


  大地回春,农事渐起,眼下正是春耕生产的重要时节,西藏各地有力有序推进春耕生产,到处是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

  “春耕节”,也叫“启耕节”,是藏族人民在每年藏历新年过后一次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耕节,藏语称“聂卓”,是祈愿粮食丰收的意思。

  藏族百姓3月播种青稞,8月底青稞成熟,期间青稞生长,百姓躬耕,为感恩天地厚赐,将生长成熟结出的第一粒果实,敬予佛堂之上以示感恩,千年如此。

  相传,2100多年前,雅砻部落的人们发现一个陌生人,因语言不通,问他从何而来时,他手指天上,人们以为他是天神下凡,就把他扛在肩上,拥为部落首领,取名聂赤赞普,即“肩坐王”。西藏也就有了第一位赞普,并修建了雍布拉康。人们为了供奉这位赞普(即藏王),在雍布拉康山脚下,专门开垦了一块农田叫萨热索当来种植谷物,于是就有了西藏历史上第一块农田,被视为西藏农耕文明的开端。

  传说为传说,据可靠证据证明,青藏高原是青稞的发源地。我国文物工作者于1995年6月13日,在雅鲁藏布江北(今山南市贡嘎县昌果乡)昌果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考古时,发掘出土了千余粒农作物种子碳化粒。这些碳化粒经麦类育种家确认为青稞碳化粒。这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首次发现最古老的古青稞史前考古遗址。这一青稞碳化粒的发现使青藏高原的青稞栽培史由传说中的吐蕃时期提前了近十五个世纪,足以说明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居住在西藏腹地雅江中部流域的藏族先民就已从事青稞耕种。

  今年3月16日,是藏历水虎年正月十三。藏历与农历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与十二属相结合,因此形成了六十年一个“饶炯”的习俗。根据藏历历法书上的节气、预测天气的结果推算出这一天是个适合举办春耕仪式的良辰吉日,西藏各地举行了盛大的传统开耕仪式,吹响了春耕生产的第一声号角,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

  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村的村民一大早就穿上了节日盛装,纷纷来到田间,为一年一度的春耕仪式做起了准备。村民手捧哈达,背着的箩筐里面放了各种食品,驾驶着精心装扮的拖拉机,来到春耕仪式现场。

  开耕仪式于上午10时正式拉开序幕,村民为犁手们献上哈达、青稞酒和酥油茶。随后,老百姓开着自家的小型拖拉机耕下春耕第一犁,身穿盛装的姑娘向地里播撒下春天的第一粒种子,祈盼丰收安康。

  克松村村民边巴说,他家有17亩地,今年计划种植冬小麦8亩,青稞4亩,其余的地用来种植玉米、油菜和土豆等农作物。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了,去年我们家粮食收入就达5万多元。现在,农民节省了田间劳作时间,有了很多外出打工的机会,一年下来,各种收入加起来也有将近十万元。”边巴说。

  春耕仪式结束时,身着节日盛装的村民整齐地排列开来,为犁手们献上“切玛盒”并将手中的糌粑撒向空中,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如今,现代化的全自动农机具虽早已代替了牲畜、人力农耕,但扎囊县扎其乡孟卡荣村的村民还是坚守着传统的习俗。一头头雄壮的牦牛头戴红缨、牛角上扎着哈达、牛尾上还拴着五颜六色的羊毛小球,拖着传统的“二牛抬杠”犁,蹄子不停刨着地,一副迫不及待要去耕种的样子。

  伴随着长者高昂的祈福声,村民将青稞酒和糌粑撒进点燃的煨桑堆里,桑烟飘散在田间,青壮年吆喝着将牦牛赶入田中,象征性地来回犁了几遍,开启了满满的传统仪式感。随后,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几台大型耕种机上场,犁头刨开沉睡了一冬的沃土,农作物种子被迅速撒上。

  “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我们村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大大提高了耕种效率,我们的收入比过去多了,生活也越过越好了。”村民格列指着耕种机说。

  紧接着,村民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边唱着祈愿歌,一边挥动着手中的耙子,将种子深埋入沃土中,同时也种下了一年的希望。

  村民尼玛笑着说:“举行开耕仪式既是祈求风调雨顺,希望能有个好收成,也是在告诉我们不能忘本,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过上幸福生活!”

  “现在我们用机器种田,比过去轻松多了,同时,通过精选种子、肥料,加强田间管理,我们相信今年一定会是丰收的一年!”孟卡荣村党支部书记嘎玛欧珠满怀信心地说。

  仪式结束后,村民聚在一起,伴着袅袅的桑烟,喝着青稞酒,跳起欢快的锅庄,欢笑声、歌声随风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