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重走天路看变迁】“溜筒锁钥” :滇边入藏第一桥

2021-07-22 16:45:49   来源:西藏在线网   作者:赵佳乐


  溜筒江,古称“马巴丁”,藏语意为军队驻防之地,位于茶马古道咽喉地段,故有“溜筒锁钥”之称。这个坐落在澜沧江边的小山村里,横亘着四座记录历史时间的桥。从可以追溯于唐代的竹篾溜索到1948年的铁索桥,再到1966年钢索桥,直到2016年的现代化大桥。当澜沧江滚滚而下,茶马古道的故事成为历史,唯有这四座桥,用无声的语言记录着历史的变迁。


  溜筒江渡口,古称“马巴丁”,藏语意为军队驻防之地,位于茶马古道咽喉地段,故有“溜筒锁钥”之称。溜筒,指架于篾索上形如筒瓦状坠人畜货物过江的工具,又称“溜壳”。“过溜无论人畜,往往心惊胆裂,魂魄飞越。且以生命为赌注,每年人货财物之遭受损失,亦不知几矣!”

\
可追溯于唐代的竹篾溜索

\
 俯瞰横跨在澜沧江上1948年修建的铁索桥 

\1966年新建的溜筒江桥

\
远看2016年新建成的现代化大桥
 
  溜筒江村坐落澜沧江边,由此北上翻过海拔4800米的梅里雪山垭口“察苏拉”,即达西藏地界。当年,村民多以帮助马帮行人过渡为业。进藏马帮多时,江岸人马蜂拥,帐篷连接,煞是热闹。有时等待十天半月轮不上过溜,赶马人心急如焚,只好买用拈阉(抽签)的方法,凭运气争取早日过江。
 
  在升平镇开设“仁和昌”商号的丽江人赖耀彩,每年随马帮进藏经商,对溜筒古渡的“肠梗阻”现象体验尤为深刻。这位先生一贯热心公益造福乡梓,在古道沿线威望较高。1946年,他发起修建溜筒江铁索桥的倡议,得到德钦参议会会长李增广中甸藏族侨领马铸材等人的支持。赖老先生不顾古稀之年,亲率工匠10余人,驮来直径一寸的铁索14根,在澜沧江边安营扎寨,建造铁桥。1948年11月,工程竣工,纳西族前清进士和庚吉为桥题写了“慈航普渡”桥名。从此,马帮顺利通过普渡桥走进西藏,既省时,又安全。
 
  后来,当地几名溜工在土司禾千总后裔尼玛吾加的支持下,拆毁桥头两边两个吊环,致使桥身下垂骡马不能通过,人在桥上行走也十分危险。但因当时处于解放战争白热化阶段、进藏马帮骤然减少,未造成人马坠江的悲剧重演。
 
  此后,进军西藏的部队和担负后勤运输的人马要从普渡桥通过,不修好这座危桥,势必影响西藏解放大业。丽江地区援藏委员会经过调查,找到当年参与修建普渡桥的铁匠李绍康(丽江大研镇人)。李师傅欣然跟随马帮步行半个多月赶到溜筒江,在守桥部队及粮站民工的协助下,仅凭一把老虎钳和几件老式铁匠工具,用一个星期时间就把桥身拉平,保证了人马辎重顺利过江。解放后,李绍康师傅再一次受聘参与普渡桥的维修,桥体改换钢索,重新加固桥墩。
 
  随着滇藏公路的修筑和香格里拉至拉萨航线开通,沿着古道进出西藏的马帮早已绝迹。不过,人们不会忘记这条从云南延伸到世界屋脊的驿路。如今仍屹立在澜沧江上的普渡桥,向世人讲述着人类交通史上一段艰辛豪壮的往事。茶马古道上一首民族团结的颂歌,永远响彻云岭,回荡三江。(图/文  赵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