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绿色生态畜牧业从牧区走进城市

2021-07-06 10:06:30   来源:西海都市报   


更桑加在放牧。

  清风吹拂,天峻草原一望无际。站在草场高地上远眺,与眼前的云卷云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布哈河畔慢悠悠啃食青草的一群牦牛。

  6月25日10时许,更桑加骑着大马,穿梭在河边牧场上,看护着30多头吃草的牦牛。

  “再过20多天,转到夏季牧场的时候,它们就要给我帮大忙了。”说起自己看护的牦牛,更桑加如同介绍自己的朋友一样。

  更桑加今年45岁,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的牧民,他喜欢别人叫他“放牧员”。

  “放牧员”,是当地很流行的职业。梅陇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更桑多杰说,更桑加放牧经验丰富,承担着合作社500多只羊的看护任务。一年下来,他的基本工资有3.6万元,再加上绩效考核后的6万元奖金,放牧员的收入近10万元。

  土地、草地以及人力优势,在生态畜牧业方面发展养殖、肉制品、牧草、饲料等相关产业,打造出“梅陇”模式。

  更桑加就是通过“梅陇”模式获得收益的。十多年前,得知村里发展集体经济,他果断把家里的牛羊赶到梅陇村成立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入了股份。如今,他每年看护的500只母羊、羊羔的成活率在80%以上,他看护的羊体形健硕,羊毛浓密细长,因此他成为当地有名的放牧员之一。

  发展村集体经济,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受益的不仅仅是家里有大群牛羊的牧民,还有那些无畜牧户。牧民多洛加以前是新源镇天棚村的建档立卡户,家里没有牛羊,收入来源更少。新源镇党委根据梅陇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在全镇推行“梅陇”模式,天棚村根据多洛加的实际情况,决定帮帮他。

  “只要你把150只母羊照看好,年底新生产的100多只小羊羔全是你的。”村党支部书记索科多次与村党支部成员商议,决定让多洛加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上试试。

  “我是放牧员,一年放牧的收入在4万元左右。”多洛加说,他以草场入股方式加入天棚村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后,几年里,生活稳定的他住进了安置房,还在县城买了楼房。

  有牧民擅长放羊,合作社安排其当放牧员;有牧民擅长种地,合作社安排其种植牧草、燕麦;也有牧民毛遂自荐,称自己擅长挤牛奶,合作社安排其挤牛奶,一年挣了8万元……

  天棚村牧民索南吉以自家牛羊、草场入股方式做起了生意。“这个洗车店、饲料店都是我承包的。”站在自己的店里,索南吉很高兴。她说,开店是为了更多地把合作社的产品推向市场。

  “镇上有奶站(正在实施),县城有火锅城(已营业),射箭场、商场(即将动工),在西宁有酒店(已开业),在省外(杭州)有乳制品销售点(正在实施),这是新源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走出去的第一步,更多的发展规划正在有序推进。”天峻县新源镇党委书记华庆说。10多年前,当地党委积极支持梅陇村开展“以草场承包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梅陇模式”。今年,新源镇党委把党史学习教育和发展产业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结合起来,整合全镇各牧业村、合作社的优势,向第二、第三产业方向发展,着力在高效养殖、食品深加工、乳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方向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带领更多牧民致富。(记者 祁宗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