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青海门源:大山深处“小喇叭”温暖相伴留守儿童

2021-05-10 09:40:01   来源:中新网   作者:李隽


青海门源:大山深处“小喇叭”温暖相伴留守儿童
图为小学生在学习书法。 李隽 摄

  初夏,记者来到祁连山脚下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经过蜿蜒的山路,仙米乡寄宿制小学少年宫的欢声笑语传到记者耳中。

  红绿相间的塑胶操场上,一群孩子正在踢足球,一脚抽射,“球进了!”进了球的孩子高兴地翻了好几个跟头。

  “这个孩子是我们六年级的万玛拉加,刚来学校时他每天晚上一个人望着家的方向发呆,我们的老师对他特别关注,用心的培养他,现在他勤奋好学、活泼开朗,是一名德才兼备的好学生。”仙米乡寄宿制小学校长韦明鸿说。

图为老师教孩子剪纸。 李隽 摄
图为老师教孩子剪纸。 李隽 摄

  万玛拉加家住仙米乡讨拉村,幼儿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经常外出打工。他现在常年和爷爷奶奶住一起,即是单亲也是留守儿童。刚来学校的时候,万玛拉加性格孤僻,恋家思乡的情绪非常严重。

  “自从他融入我们少年宫以后,接触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小朋友,通过参加活动兴趣爱好也变得非常广泛,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了,每天晚上的睡前故事陪着他入睡,想家的念头也慢慢消散。渐渐的,原来那个忧郁、恋家的小男孩变成了现在品学兼优的男子汉了。”仙米乡寄宿制小学少年宫负责人仲守福说。

  万玛拉加最喜欢的当属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机器人了:“电视上说连汽车都是机器人做的,我就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以后我还想让机器人做更多的东西。”

  一旁的手工制作室、书法室、舞蹈室里,孩子们也都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学习制作。综合实践室里,孩子们手持小锤、凿子叮叮当当,已经做好的小桌子、小板凳以及农业用具陈列一边……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快乐,也让他们在学习中憧憬着自己的梦想。

  然而,夜间的孩子们想家的情愫在一天的开心后慢慢滋生。仲守福介绍,学校的141名学生都是附近8个村的孩子,说是“附近”,但家最远的孩子要走30多公里山路,所以孩子们全部都是寄宿在学校,每十天半个月才放一次假。

  “这些娃娃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岁数还太小,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到了晚上就开始想家,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值班老师查夜时,时常听到他们的哭声,老师们心里也很难受。”仲守福说。

图为研究机器人的孩子们。 李隽 摄
图为研究机器人的孩子们。 李隽 摄

  为了让孩子们缓解想家的情绪,轻松进入睡眠状态,学校的老师们费尽了心思。“自2015年9月开始,校委会多次协商,在每个宿舍里安置‘小喇叭’,我们在网上下载儿童故事、儿歌等内容,以自动播放的方式在早晨六点半至七点半播放儿歌,晚上八点半至九点播放故事,有效缓解了孩子们想家的问题。”仲守福说。

  孩子们轻松入睡,校长和老师们由衷的高兴,家长放心了、困扰解决了,少年宫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孩子们德智体美全面提升,校风校貌大幅改善,学生们团结友爱,互比互学。仲守福说:“可以说,孩子们在追梦的路上有了奔跑的方向。”

  仙米乡寄宿制小学是由原来的大庄寄校、桥滩小学、塔里华寄校等九所学校于2013年10月全面完成布局调整后合并的一所六年制寄宿制小学。学校始建于1952年,距今有69年的历史。从起初简陋的“帐篷学校”到如今的基础设施齐全,实现拥有舞蹈、美术、科学实验、计算机、书法等多个地方型特色课程教学辅助用房,体音美及实验器材配置均达到国家标准,班班通全覆盖。

小学生们制作手工。 李隽 摄
小学生们制作手工。 李隽 摄

  “学校主要教文化课,少年宫是一个补充,让孩子们的各方面特长得以发展,相较于之前单一的文化知识学习,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高科技的、文化传承的、生活小技能的兴趣浓厚,真正实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韦明鸿说。

  他说:“学校现如今设施条件齐全,‘小喇叭’只是让孩子安心学习的小方法,学校以爱育爱,让孩子们全面发展,这样他们回家就能影响家里的人,从而带动一个家庭,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怀揣梦想,那我们的社会发展才会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