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写在壤塘老百姓脸上的“脱贫答卷”

2021-03-16 15:37:35   来源:阿坝日报   作者:何永美 桑木周


  原标题:美好的生活 幸福的笑脸——写在壤塘老百姓脸上的“脱贫答卷”  

  3月8日,伴随着初春的脚步, 笔者走进壤塘县上壤塘乡长河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藏式小楼沿路一字排开,落地窗里映射出富丽堂皇的客厅装饰;设施齐全的活动广场里歌声阵阵;家家户户悬挂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分外显眼……

  牧民泽周姐和村里的姐妹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在村委会活动室载歌载舞庆祝“三八”妇女节。“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采访中,泽周姐的笑容里透露出满满的甜蜜与自信。

  精准扶贫

  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2014年,全国拉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经过精准识别,壤塘共有44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73.3%;贫困户215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5.3%。“面广量大、程度深、贫病叠加、难脱贫易返贫。”面对脱贫攻坚的繁重任务,壤塘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精准扶贫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 、最大的发展机遇,集众智、举群力,开启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的决战模式。

  翻雪山、过草原、进深沟,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日夜奋战的286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22个专项部门同时发力,脚步踏遍高原,真心交付群众,用火热的干劲融化着一处处贫困坚冰……易地新房拔地而起,联户牧场牦牛成群,教育、医疗直击“贫根”,生态、文化扶贫拓展新路……农牧民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以前住在山上,条件不好,下雪下雨后,房屋漏水是常有的事。”3月的西西村,仍然一片白雪茫茫,牧民求木滚一家在100余平方米的两层小楼里,围着火炉烧茶拉家常。“从黑帐篷到定居房,从骑马背到坐汽车,肩挑水到自来水,村里建起了幼儿园……如今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起劲。”求木滚谈及现在的生活深有感触。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壤塘县投资18914.45万元,11个乡镇59个村的730户村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992人贫困人口搬出了高半山,住上了新房子,彻底告别“住房难”的窘境。

  搬下来是前提,稳起来才是关键。为此,壤塘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因村因地因人精准施策,在土地里做文章,在草场上做文章,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致富增收,让产业发展鼓起了群众腰包。截至2020年,全县建立11个农业基地、6个牲畜标准化养殖场,培育专合组织133个,建立农牧产品加工企业11家,高原蔬菜、双低油菜种植7000余亩,牲畜年出栏2.5万头。

  蔬菜种植基地、电商销售点、旅游接待点、藏家乐、联户牧场……随着壤塘县产业脱贫“精准拳”的持续出击,一个个村集体产业在壤塘落地生根,“空壳村”被各个“击破”,村民们家门口就业的梦想成为现实。

  “我在合作社里打工,村里的集体经济每年都有分红,离家也近。”在2020年度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上,中壤塘镇壤塘村村民刚娜领到7200元分红,挣了钱,家人又得到照顾,刚娜的生活底气更足了。村集体的“强壮”,给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加上了“安全阀”。截至2020年,壤塘县53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项目127个,实现收入650余万元。

  推进脱贫攻坚,既要保证“打赢”的进度,也要保证“打好”的质量,还要保证“稳住”的要求。壤塘县把一项项政策落实到户到人,真正使政策“含金量”转化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截至2020年,国家全口径投入资金60亿元,其中脱贫攻坚专项投入资金26.9亿元,落地基础设施项目1500余个,公路通车里程达811公里,解决了8788人安全饮水问题,消除了1743户无电户,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丝带般的村道蜿蜒串连起每家每户,电亮了、水入户了、网络通了、产业兴了,壤塘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文化扶贫

  既留住乡愁,又致富一方

  受气候、区位等“先天”因素制约,仅靠发展农牧业助力群众增收还远远不够。为带领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近年来,壤塘县创新举措,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非遗保护传承、文旅综合开发等形式,既留住乡愁,又致富一方,走出一条文化富民强县的发展路子。

  “我热爱画画,是传习所点亮了我的生活希望。”2016年,柔江成为壤巴拉觉囊唐卡传习所的学员,经过潜心学习、刻苦钻研,如今他已是州级非遗传承人,年创收7万余元,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带领全家顺利脱贫。

  目前,壤塘已建立非遗传习所47个,在北京、上海建立“飞地”传习基地18个,建成壤巴拉州级非遗传习创业园,并实现年产值超600万元。在壤塘,通过非遗保护传承开辟脱贫致富路,3000余名贫困群众吃上“文化饭”,实现了传习技能和提升文化水平的双重目标,一批批放牧人、守田人端上了技能“金饭碗”,从穷山沟走向国际大都市。

  生态扶贫

  守住青山绿水,吃上“生态饭”

  不仅有文化扶贫加力,林海壤塘还拥有22万公顷的森林面积,作为林草大县,壤塘以森林资源为抓手,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红利实实在在落到了老百姓的口袋里。

  每日清晨,岗木达镇达日村生态管护员白洛就开始了一天的管护工作。白洛家因缺乏劳动力,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捉襟见肘。2014年,她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镇里根据她家的实际情况,安排她在附近工地务工。2018年,白洛被纳入公益性岗位安置范围,当上了生态管护员,这让白洛一家的生活又多了一份保障。2019年,白洛一家顺利脱贫。谈及如今的生活,白洛深有感触:“山绿了,我们的日子也红火了。”目前,该县开发11类生态公益性岗位,按照10000元/年的标准对2136名贫困户实现生态扶贫全覆盖。

  同时,壤塘县还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成立48个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共计1549人,为该县新增绿化和造林面积34264亩、封山育林面积40000亩,农牧民实现增收3679.677万元,通过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优先聘请贫困户任生态公益性岗位等生态扶贫途径,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双丰收”。“农牧民吃上‘生态饭’、端上‘生态碗’,守住青山绿水,壤塘的变化翻天覆地。

  “还有什么困难?”

  “没有啊,卡卓,我今年准备在基地务工、跑运输……。”在采访中,泽周姐、求木滚等村民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目前,该县通过实施就业扶贫,就近就业2879人、转移就业3011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196个,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1560元增长到2020年的8526元,翻了两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