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青海绿色版图由“浅绿”入“深绿”

2021-03-04 10:49:55   来源:新华网   作者:宋明慧 叶文娟


1.jpg

三江源的大美风光。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成功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国家公园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全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从305天增加到354天,三大河流干流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眼成绩单,更是青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有力作为。站在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空节点,回望一路耕耘和收获,青海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蹄疾步稳,国土绿化行动创下历史新高,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如期实现,保护“中华水塔”、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成为青海儿女的一致共识和行动。

  国家公园名片愈加靓丽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立足省情定位、彰显生态之最,2016年,全国第一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开启了一次从无到有、有中创优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之路;2017年,青海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至此青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2019年,青海开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又入全国率先行列再次承担起创经验、立示范的重任。

  在喜摘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的激动时刻再去盘点,三江源国家公园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制度体系等31项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在全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综合评估中名列前茅,且作为全新探索创新,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园区“一户一岗”,1.72万名生态管护员人均年收入2.16万元。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建立了综合执法和“村两委+”工作机制,并在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民生发展等领域建立起一系列新机制和新模式。

  时至今日,《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规划,《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地方立法的国家公园法规,且循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深入推进,曾经的“九龙治水”和执法“碎片化”藩篱有效破解。祁连山国家公园内拍摄到五只雪豹、六只兔狲和五只荒漠猫同框的珍贵画面,且这里还成为了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在此过程中,青海省还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与整合优化工作,将8类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79处,整合后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增加3.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提升至38.42%,提高了4.89个百分点,其中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52.2%,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成型。

  成果令人欣喜又催人奋进,国家公园示范省三年行动已经开启,国家公园将在“三步走”战略中再次展现大美青海之魅力,成为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植树造林已成为青海人

  与春天不变的“约会”

  每到春季,青海各地渐渐舒展的绿色中,植树大军遍布城乡的角角落落,紧张忙碌。三十多年来,植树造林已成为青海人与春天不变的“约会”。一代又一代青海人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重塑江源大地,赋予高原山林新的生命循环体系。

  2017年、2018年,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推动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极大地提升了全省上下绿化国土的积极性、创造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旋律越唱越响,大美青海的绿色画卷越来越靓。2019年,作为青海省国土绿化提速行动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可以说是全省国土绿化大提速时期。

  这一年,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召开全省国土绿化动员大会,层层签订绿化目标责任书,逐级分解落实绿化任务,全年共完成营造林28.7万公顷(430万亩),为计划任务的107.5%,其中人工造林17.87万公顷(268万亩)、封山育林5.03万公顷(75.5万亩)、森林经营5.77万公顷(86.5万亩)。

  经过这场轰轰烈烈的绿化大动员,全省三年共完成营造林82.8万公顷(1242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近1个百分点,达到7.26%,是青海省林草生态建设历史上造林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三年。完成防沙治沙14.86万公顷(222.95万亩),开工建设玛沁县昌麻河、乌兰县灶火两个国家沙化封禁保护区,新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2.09万公顷(31.4万亩),全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达58.24万公顷(873.6万亩)。

  国土绿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2020年,为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工作,青海省印发《青海省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方案》,就深入推进新时代造林绿化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当年,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印发《青海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将《青海省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作为附件,明确了今后三年全省国土绿化目标任务,为造林绿化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今,通过几代人的持续不懈努力,一个生态与经济同步共赢,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大美青海绿色蓝图正徐徐展现在人们眼前。

  污染防治战果显赫

  近日出炉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西宁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3%,PM_10、PM_2.5等各项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空气质量再次成为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最优,已经在西北省会城市中六年蝉联榜首,“青海蓝”的纯净度和含金量越来越高。

  这是青海省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缩影之一。从西宁放眼全省,聚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青海蓝、草原绿、河湖清”已经成为大美青海亮眼的生态美景。自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青海坚持标本兼治,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截至2020年底,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2%,较2015年提高13.5个百分点,PM_2.5浓度较2015年下降28个百分点,7个市州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全面达标。19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优良比例较考核基准年(2014年)提高15.8个百分点,高出国家目标10.5个百分点,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水质始终保持优良,湟水河出省断面Ⅲ类水质占比不断提升,实现了“还全省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目标。

  时至今日,全省已累计完成地级、县级、重点乡镇“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114个,并在全国率先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累计整治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达4515个,开展生活污水治理313个村庄,实现了全省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占行政村总数比例超过10%的目标要求。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放眼今日青海,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并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增长38倍,普氏原羚由上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到2700多只,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左右,大美青海不断彰显生态魅力、擦亮生态底色,绿色版图从小变大,由“浅绿”入“深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