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青海牦牛产业发展再添一“翼”

2021-01-14 10:19:10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玉娟


\
良种牦牛展示。朱国兴 摄
 
  牦牛产业,被称为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第一产业”和“第一品牌”。
 
  稳居“第一”的位置,一方面,源于青海是世界牦牛主产区,年存栏牦牛518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居全国第一,素有“世界牦牛之都”的美称;全省有机认证的牦牛超过120万头,占全省牦牛总量的23%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有机牦牛生产基地。
 
  而另一方面,青海省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目标,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牦牛已成为全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惠及50万农牧户。
 
  2020年5月,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首批批准建设的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青海牦牛产业集群位列其中。入选“国家队”,可以说为牦牛产业的加快发展再添一“翼”。为此,青海省立即成立由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组成的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编制实施方案。
 
  早在2012年,青海省就提出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的战略;2018年,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为青海省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单一产业出台的专门意见,也是国内第一个省级层面出台的牦牛产业实施意见;2018年,省政府又制定了“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高起点、全方位打造牦牛品牌为青海农牧“第一品牌”,拿出资金专用于支持牦牛产业发展。
 
  依托打造“世界牦牛之都”先天战略优势,我省通过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了牦牛精深加工、科技研发、标准化冷链物流、牦牛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以及牦牛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设、特色产业和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建设,带动了14家企业(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80余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产业园和2家科研院所参与牦牛集群建设,为我省牦牛主产区农牧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并加快了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步伐。
 
  龙头引领,牦牛产业蓬勃发展
 
  冬日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天高地迥,滴水成冰。
 
  走出青海五三六九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视野中满是萧瑟枯黄。不经意间,山坡上缓缓移动的黑色牦牛群,让人眼前一亮。黑色的牛群和枯黄的草地构成油画般的意境,为寂静的草原添加了流动的生机。
 
  “牦牛不怕寒冷,身体很强壮,非常适应雪山草原恶劣的气候,再冷的天,都可以在外面放牧。只要看到牦牛,牧民心里就踏实。”基地的藏族员工班尖说。
 
  牦牛是荒原的灵魂,这“高原之舟”守护着神奇壮美的高原,也为勤劳坚韧的牧人们提供生命的滋养。
 
  在久治扎了根,同牦牛结下深厚缘分的五三六九生态牧业公司总经理陆爱珍坦言,“牦牛就是牧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只要打好牦牛牌、念好牦牛经、算好牦牛账,就能实实在在地帮助牧民走上脱贫路。”
 
  在基地生产车间,流水线上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工人们,正在对牦牛肉进行精细分割。分割完成后,便是真空包装。
 
  “这些都是精选的三到四岁的牦牛,这个年龄段的牦牛肉质口感最好。经过屠宰、冷冻、二次加工、真空袋装、杀菌处理等一系列流程后,再通过冷链运输,从雪域高原运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基地厂长王世斌介绍着生产加工过程。
 
  五三六九生态牧业公司相继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建立了现代化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化舍饲养殖基地,成为了集牦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为一体的农牧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
 
\
牦牛肉分割生产线。秦俞东 摄
 
  2019年,五三六九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及11家合作社成立了青海五三六九牦牛产业化联合体。联合体在产业提档升级中的作用,体现在加工标准化制定、技术支撑、品牌共建、信息共享等多个方面。
 
  而青海三江一力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则联合了湟源县13家农牧民合作社。青海三江一力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了饲草种植基地、饲料生产基地、肉牛繁育养殖基地、有机肥生产基地和牛羊屠宰加工基地,打通了循环农牧业的全产业链体系。公司制定牦牛饲养管理统一标准、屠宰加工统一标准,引领合作社和种植户养殖户向标准化方向迈进。
 
  “我们定期培训一线技术骨干,搞好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拓展已经建成的智慧畜牧业平台,完善‘全产业链’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产品品牌价值。”三江一力公司办公室主任胡秉顺说。
 
  据了解,进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中央财政将给予1亿元资金支持,用于牦牛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色”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
 
  “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要求,全省将集中资金、人力、技术、信息等产业要素,突出围绕牦牛产业基地建设、牦牛产品精深加工、牦牛经营组织建设等重点内容,以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牵头,龙头企业为主体,健全牦牛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打造集一产夯实、二产提质、三产延伸为一体,青海特色优势突出、一二三产紧密融合、链条结构合理的牦牛产业集群。”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介绍说。
 
  “我们集中遴选打造15个牦牛生产大县和以西宁海东为主的部分地区,共同构成建设区域。该区域内,牦牛产业15县存栏牦牛约350万头,占到全省牦牛体量的70%;集群可带动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省级龙头企业、57家省级以上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肉乳产量和产值体量均超过70%,具备建设牦牛产业集群的条件。”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赵得林告诉记者。
 
\
牦牛肉精深加工。秦俞东 摄
 
  联农带动,圆脱贫致富梦
 
  牦牛产业集群建设,最显著的变化来源于牧民们的收益大大增加。
 
  “我们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收购牦牛,又以每公斤低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将牦牛肉出售给牧民。”五三六九生态牧业公司销售人员说:“这样,一方面让牧民人均可增收1000元,另一方面又节约了牧民食用牛肉的支出,每人年平均节约支出400元,这可是给牧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2019年,五三六九生态牧业公司收购联合体合作社10000余头按标准饲养的牦牛,辐射带动牧户3000户。2020年,公司仅是通过久治县农牧部门就向合作社的牧民群众分红60.46万元。覆盖贫困牧民480余户1942人。
 
  公司还形成了“牦牛银行”绿色发展新模式。
 
  “当联合体牧民遇到困难时,可以把牦牛托管寄养到龙头企业公司的牧场或养殖场,牧民在公司养殖场学习管理、养殖技术。经过科学管理、科学补饲后,公司与托管牧户效益均分。因为标准化饲养,肉质大幅度改善,屠宰率和净肉率提高1-4个百分点,公司产品质量也得到提高。”王世斌告诉记者。
 
   “通过牦牛托管寄养方式,形成牧户养殖风险由企业承担、利益由牧民和企业共享的模式,为牧区脱贫致富趟出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好路子。目前,果洛、玉树、海南等州都有了五三六九公司的牦牛养殖、收购、加工基地。”赵得林说。
 
\
冷链物流车。陆爱卿 摄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零售渠道受阻,五三六九生态牧业公司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入驻扶贫832平台,运用政府采购政策,疫情期间牦牛产品销量不减反增,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疫情对牧区牦牛产业的影响。
 
  青海三江一力农业集团则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自身优势,在新产品研发、新市场开拓、品牌推介等方面进一步挖掘潜力,同时利用好“扶贫贷”资金,切实解决合作社短期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我们根据合作社经营状况,采取订单合作、指定基地合作、相互入股合作三种方式,促进农牧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所有联合体成员单位在我们公司牛羊屠宰都免收屠宰费;公司还为基础条件较好的合作社提供500万元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由公司承担贷款利息。”胡秉顺介绍。
 
  “高天圣境,生态泽库”。2020年年末,随着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绿色(有机)畜牧业暨牦牛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的举办,“青海牦牛”“泽库牦牛”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泽库县是国家“三区三州”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国牦牛、藏羊调出大县。2019年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以牦牛和藏羊为主导产业,倡导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格局。
 
  2020年,泽库产业园内31个村的7539户牧户采取股份合作方式加入到了产业园内的29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联合社。在企业的带动下,采用“公司+合作社+牧户”的方式,通过订单农业,带动产业园入股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联合社的7539户牧户受益。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牦牛产业集群区域覆盖范围内的6.22万户贫困户、18.2万人,将通过入股和就业等方式,结合合作社年底分红,实现增收致富。
 
  “力争用三年时间的努力,将青海的牦牛产业打造成为养殖群体普遍提质、加工群体普遍增效、品牌群体集中引领,牦牛产业三产集群结构合理、协调有序、健康稳定发展的新格局。聚群区域内的牦牛肉产品量达到11万吨以上,牦牛奶产量达到4万吨以上,牦牛产业产值由目前的71亿元提升至129亿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清德表示。
 
  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打造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如今,“牦牛梦”已经成为高原上广大牧民群众的脱贫梦、致富梦、小康梦,汇聚成了一曲悠扬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