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曲水县三有村的“蝶变密码”

2020-04-10 09:02:58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黃志武


  驱车行驶在318国道,经过1个小时的行程,到达了目的地——拉萨市曲水县达嘎乡三有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风格鲜明的藏式小楼,一条条整洁宽敞的村落街道。鲜艳的国旗飘扬在大门上方,门口洁白的哈达随风飘动,迎接着远方的来客。

  谁能想到,以前,这座被山水环绕的美丽村庄只是水洼遍地、枯草连片的乱石滩。而今,这里已绿荫环绕,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何谓“三有”?有房子、有健康、有产业。

  漫步三有村,走村入户,民居新了,街道宽了,路灯亮了,环境美了……

  三有村为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蝶变”成功?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是贫困地区群众挪穷窝、换穷貌、拔穷根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创举。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问题和居住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群众,西藏自治区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小康安居工程,不断加快脱贫步伐。

  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作为西藏首批易地搬迁安置点,三有村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精准发力,着力在留住搬迁群众上下功夫、在帮助群众增收上出实招,助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如今,三有村人民正以全新的生活方式,诉说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刚入住搬迁点时,正值夏季,很多村民在老家还有青稞田和牧场要照料,便经常跑回家,一住就是好几天,不愿回来。“习惯了放牧、种地的生活方式,大半辈子都以这些为生。刚住进新房时,我看到,门前不能种地,屋后不能放牧,不知道以后靠什么养活一家人。”村民巴桑次仁说。

  对于这个新组建的易地扶贫搬迁村而言,村民搬是搬进来了,留不留得住成了问题。

  为解决村民后顾之忧,村委会通过思想教育,帮助贫困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强、自立意识。驻三有村工作队队长央宗告诉记者,他们整合培训资金,组织开展就业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种植养殖技术、汽车驾驶、销售员、公益性岗位技能提升以及保安等。“以技能培训为主线,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就业培训,提升农牧民就业技能,助推适龄劳动者紧跟现代化就业步伐。”

   “通过参加培训,我学会了汽车驾驶,如今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巴桑次仁笑着说,不花一分钱就能学技术,还真有“免费的午餐”。

  现在,“培训一人,受益一家,带动一片”已成为三有村常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学技术。有了技术,增强了他们转移、转岗和就业所具备的技能素质,老百姓心里有了底,彻底实现了‘搬得出、留得住’的工作要求。”央宗说。

  如今,房子、健康都有了,那产业是怎么规划的呢?“曲水县借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对搬迁点配套了奶牛和藏鸡养殖、药材种植等产业,开发了商品房,让搬出来的群众有事干、能致富。”村党支部书记尼玛说,“三有村产业项目实行股份合作制运营,按照‘合作社+贫困户’股份合作形式,管理运营奶牛养殖合作社、藏鸡养殖合作社、特种种植合作社,全村712人全部入股并参与分红,实现了搬迁贫困户年人均分红3500余元。”

  “项目扶贫给贫困户带来实惠,让我们看到了彻底脱贫致富的希望。村里各家各户在合作社都有股份,所以都铆足劲儿干。”村民尼玛告诉记者,老公、儿子和儿媳都有工作,她自己也不想闲着,就到合作社织氆氇,获取收入、补贴家用。

  现在,三有村的村民已将目光转向未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家致富上。“项目扶贫让村里真正拥有了‘造血机能’,也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村党支部书记尼玛介绍说,接下来,村里计划让村民在家门口种花,成熟后进行统一采摘销售,预计每天可以收入100元。除此之外,村里还想结合318国道、曲水县火车站等区位优势,打造集休闲、观光、体验、采摘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整合拉萨河畔三有村产业资源,打造曲水“三有”品牌。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百姓幸福生活。如今的三有村,处处欢声笑语,弥漫着浓浓的幸福感。这得益于扶贫搬迁,连接起彼此、组建起家园,从中获得归宿与依靠,让搬迁户有事做、有钱赚、留得下来,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