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德吉村:搬出大山,向“幸福”进发

—— 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村的脱贫攻坚实践

2020-12-17 16:34:46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甜


\
达巴家的民宿。 杨红霞摄
 
\
德吉村全貌。 新华社发
 
  从青海省西宁市向南行驶100多公里,望见碧绿的黄河时,便到了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
 
  尖扎县德吉村,正巧依偎在黄河的一处臂弯里,静静的黄河水从村前流过,在蓝天和阳光的映衬下,宛如画中,格外惬意。花海、绿植、沙滩、码头,为这个地处高原的村落增添着活力。
 
  冬日的村子,虽不比旅游旺季的热闹,但这里的人们仍充实、忙碌着。眼下,达巴正忙着扩建自家的民宿,他要在下一个旅游旺季来临之前,在自家的房子上加盖一层做观景台;闹尖措在练习烹饪不同菜系的菜品,待来年游客来了好施展手艺;下措忙着接订单做刺绣,她还打算在村里成立一个工作室,带着姐妹们一起创业……
 
  过去,他们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如今,他们搬出了大山,靠双手改变着命运。
 
  搬出大山开民宿
 
  沿着德吉村的小巷漫步,一排排藏式院落依山势而建。紧挨着黄河岸边的路旁,是德吉村统一规划的农家院民宿区,每户院落前均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院落主人的名字、可提供床位数、餐饮收费标准。村子里小卖店、餐饮店、手工艺品店随处可见。
 
  旅游旺季时,慕名而来的游客可以在黄河边尽享阳光、河滩和青山绿水。
 
  达巴家的民宿就靠近黄河边。他家的院落干净整洁,有餐厅和3间大客房。院子外面,摆设了几张餐桌椅,游客们可以一边欣赏黄河美景,一边享用藏式达顿宴。
 
   “自从搬进这个新家,我们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达巴说,他家一年收入有6万多元,现在都有了存款。
 
  2016年前,达巴的生活是另一番模样。他的老家在尖扎县马克唐镇李加村,那里海拔高、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家里仅有5亩小麦地,每年收成不够一家老少填饱肚子。再加上交通闭塞,资源匮乏,脱贫成了难事。
 
  2016年,青海省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将3000多户农牧民从深山、高海拔、高寒地区搬出来建设新村。由此依山傍水的德吉村应运而生,有了四通八达的公路、齐全的水电设施。尖扎县将7个乡镇2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迁居至德吉村。达巴一家因此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
 
  为了能让搬迁户自力更生,当地政府与村民合力,将部分民居改造为农家院民宿,利用地处黄河岸边海拔较低、气候宜人、景色优美的优势,通过“关门是家、开门是店”的经营模式,带动百姓脱贫致富。
 
  在好政策的帮扶下,达巴仅投资2万元,一个集餐饮、住宿、零售一体的农家院就建好了。在德吉村,和达巴经历相似的人非常多。
 
  3年前,闹尖措还是贫困户,如今,她住新房、当老板,每天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迎接游客。“搬下来开民宿,再加上丈夫打零工挣的钱,我家一年收入有8万多元了。”提起生活的变化,经营藏式农家乐的闹尖措,笑得合不拢嘴。
 
  黄河边的德吉村,成了昔日贫困户们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金窝窝”。
 
  让村民“稳稳地致富”
 
   如何确保村民有质量地发展农家乐,稳稳地致富?
 
  “开农家乐之前,县里给我们组织了一对一的餐饮培训。以前,我只会捏糌粑、煮羊肉、煮奶茶,现在我家农家乐的菜单上除了有传统的藏餐,还有干锅炒鸡、尖椒肉丝、酸辣蕨根粉等30多个特色菜。”德吉村村民加泰说。
 
  为了提升村民服务水平,尖扎县相关部门组织开办农家乐的村民,去西宁市、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农家乐发展成熟的产业园观摩学习;教授大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日常交流;帮忙配备生活用品,以备游客使用;指导大家在手机软件上宣传自家的民宿。全村60名参与经营农家乐的村民,都要通过为期一个多月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才能上岗;之后每隔一个月,村里还会开展烹饪课教学,不断提高村民的旅游接待能力。
 
   “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在手机上接订单,我心里踏实了许多,对未来发展也有信心了。”加泰说。
 
  2019年,德吉村接待游客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40万元,群众分红80余万元,使搬迁群众靠山靠水靠旅游捧上了“金饭碗”。
 
  然而,没有发展农家乐民宿的村民,又该如何“搬得出、稳得住”,还“能致富”?
 
  “除了开民宿,我们还结合生态管护、旅游开发、产业扶持等途径,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德吉村第一书记洛加才让说,为实现搬迁群众每家每户都有一人稳定就业的目标,德吉村大量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全面负责德吉村管理服务工作,直接解决就业达352人,占全村劳动力的70%,使贫困群众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有参与感、在建设德吉村时有存在感、在物质经济上有获得感。
 
  抓住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德吉村在保护黄河沿岸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等方式,积极引导和扶持贫困群众创办以苗木、藏茶种植和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农业园。
 
  “我们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土地230亩,其中40亩用于创办苗木合作社、160亩用于创办藏茶种植合作社、30亩土地建设农事体验园,极大地增加了村民收入。”洛加才让说,目前,全村120名搬迁群众通过苗木培育、藏茶种植和农事采摘等创收方式,每年总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年人均增收达7000元。
 
  此外,德吉村发展光伏扶贫产业,为251户搬迁户在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并接入电网,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每户每年实现5000余元的稳定收入。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我们要让每个村民都稳稳地致富,没有后顾之忧。”洛加才让说。
 
  党群团结干劲足
 
   “‘德吉’在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群众们搬迁到这片河滩就是为了追寻幸福的日子。自德吉村党支部成立以来,如何团结村民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支部面临的最大难题。”村党支部书记拉毛卓玛说。
 
  2016年,德吉村建立了全县首个集党员活动、便民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让党组织开展活动和服务群众有了阵地。从临时党支部到德吉村党支部,全体党员齐心协力,组织搬迁户熟悉德吉村生活环境,带头帮助群众稳定思想、解决各类问题、排查调解矛盾纠纷,增进邻里和睦、民族团结意识,共同维护德吉村社会稳定、环境整洁。党员带领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还引进企业对德吉村景区进行市场化运营。
 
  为扎实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德吉村党支部在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围绕群众关心的环境卫生、邻里关系、村风民俗、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期望和问题,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共同商议制定、公布实施《村规民约》,有效约束和规范了村民行为。
 
  在团结一心、奋发有为的氛围中,村民们的集体荣誉感也增强了。每天清早,德吉村的党员们外出打扫卫生时,一些村民也会自发拿上工具,到村里街道、景区、河岸边打扫卫生。
 
  “我们生活在风景中,保护好环境就是守好我们大家的‘金饭碗’。”达巴说。
 
  今年4月,青海省包括尖扎县在内的4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德吉村也实现了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清零”。至此,青海省20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离了贫困。
 
  初冬时节,德吉村召开了一场群众大会,主题是“乡村旅游大发展,德吉怎么干”。没有外出的村民都参加了会议。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围绕发展文化旅游、环境整治、耕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进一步打开市场、延伸产业链、带动群众增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希望大家为德吉村实现更好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当洛加才让说完这句话时,现场的村民们都自发地鼓起掌来。
 
  在达巴看来,这是村民们在为未来鼓掌。“对今后的发展,我们都充满信心。”达巴说。
 
  德吉村的各族村民,从大山中搬出来,靠自己的双手过上了好日子。未来,正如德吉村藏语所寓意的“幸福”一样,将会是越来越幸福的小康生活,德吉村民努力着,也憧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