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蒙古记者:安巴和我印象中的西藏

2020-02-23 15:15:31   来源:蒙古日报   作者:B·恩赫策策格


  去西藏时,除了必带的物品,手机、记事本外,我首先想到了蒙古袍。这个蒙古袍绸缎是妈妈从印度买的,她在春节只穿过两次,我穿着有些紧。带这件蒙古袍主要是为了在西藏出差期间怀念我的母亲,穿上她的衣服,为她祈祷。母亲离世已过一年,穿上这件留有余香的袍子,我想她从天上一眼就能看见我。但我忘记了戴上母亲珍藏的从她祖父那里继承来的“西藏真谛”佛珠。思念母亲的心胜过了对佛祖的信仰,说明我还不算是个真正的信奉者。

  总体来看,藏族人的长相普遍是长脸,高鼻梁,皮肤偏暗,脸颊上有明显的高原红。

  当我们从北京乘坐15时15分起飞的西藏航空时,一位面带微笑,向乘客招呼“扎西德勒”(你好)的藏族空姐立即吸引了我。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空姐一样美丽而高挑,而从她的民族服装可以判断出她是一位藏族姑娘。下飞机时我对藏族和汉族人的长相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和区分。总体来看,藏族人长相普遍是长脸,高鼻梁,皮肤偏暗,脸颊上有明显的高原红。

  大约飞行了四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拉萨的贡嘎机场。这里虽然没有时差,海拔却比乌兰巴托高三倍。从机场走出来,一座座壮丽的高山映入眼帘。西藏自治区外办的藏汉两名工作人员在机场迎接我们,他们时刻关心着我们的健康状况,并建议在藏前三天尽量不洗澡,不提重物,走路要放慢脚步等等。

  两位医护人员在西藏陪同了整个六天的行程,需要时及时给予我们医疗服务。她们很细心,时刻携带着听诊器、血压器等,并及时对症下药,动作麻利,极其耐心。或许本地人的性格就是这样。她们不会说一句英文,我也不会说一句藏语,但感到很亲切,后来喝液体“氧气”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用肢体语言交流了。第一天测血压时,我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只相差20,让我有些头疼和恶心。据说这是将近海拔4000米的高原反应。这让我不禁对勇攀高峰的登山运动员心生敬佩。当然藏族人来到平原后,也会有各种不适应。

  最早听说“西藏”一词是在1980年,当时我还在上幼儿园。当时电视上看不到关于西藏的报道,只在电影“Tsogt Taij”中有关于西藏的讲述。但对于六岁的我来说,对西藏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安巴奶奶的讲述。安巴是我们的亲戚,也是邻居,当时是80岁高龄的老奶奶。她家蒙古包东北侧有个狮子图案的柜子,上面摆着一个玻璃面的红盒子,安巴把佛像整齐的排放在里面,外面则放着佛灯,转经筒,佛珠等。红盒子看起来像是一个小小的城堡。她拿在手心念经的佛珠特别吸引我,对我来说更像项链,总想戴着玩玩。“这不是你的玩具,拿回来”,她从来不让我随便玩,佛珠要么放在佛像前,要么就在她脖子上挂着。只是我忍不住想看的时候,便趁她出去偷偷拿到胸前比划一下,又立马放回原处。当阳光斜照在蒙古包东北侧,她就开始行伏拜礼,将额头抵在一块比手心大的扁石头上。她很喜欢看我模仿她磕头的样子。她念经时我也跟着瞎念,最后来一句“阿弥陀佛”。她总对我父母夸我说:“你们的女儿来自南方”。“您为何总是念经数佛珠,磕头呢?”我不解的问她。她回答“如果有来世,祈祷我出生在南方的佛教之地”。当我向父亲询问安巴口中的“南方”是哪里时,他回答说:“南方有个圣地叫拉萨。”

  我迫切希望自己从未来飞到过去。

  我听说,古时候蒙古的朝拜者为了到达心中的圣地,为来世祈福,不畏山高路险,有的骑着马,骑着骆驼,条件差的索性双脚步行,一走就是一年。我坐在大巴车上从车窗远眺一座座高山,正沉浸在震撼中时,突然眼前一暗,车子驶入了一条四公里长的隧道。骑着牦牛翻山越岭的历史不复存在,拉萨的路就像哈达一样平坦地蔓延在高山峡谷中。

  在我之前的印象里,从没把西藏与“现代化”或者“发展”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想到自己即将前往安巴所说的南方佛教圣地。我仿佛感到自己将要踏上重返历史之旅,想象着西藏也许就像80年代中学历史书中描述的封建社会。虽然知道这是在中国中央政策之下废除了农奴制度,迎来民主改革的60周年的西藏,但我仍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回想着神秘的东方传说,想象着西藏是不是仍保留着千年之前的样貌。但恰恰相反,眼前浮现的是仿佛是穿越到未来的画面——拉萨美丽的夜晚。在市郊,高楼大厦遮盖了山脉,桥梁及街道的路灯反射着城市的繁华。我印象中的藏民是在山坡上搭满帐篷,穿着厚重的藏袍,整天磕头朝拜的形象。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印象。著名的布达拉宫仿佛是一艘巨轮悬浮在天空。照亮布达拉宫的不再是月光,它在灯光下变得更加雄伟。憧憬着未来三天的行程,我们走进了一家藏式酒店。

  拉萨同蒙古首都一样,都是沿着流经城市南部的河流向东西两侧延展。最初建立于公元633年的拉萨,在远古时代被描述为“魔女”。市中心街道两旁的建筑物并不高,多为2-3层,很少超过5层。建筑物窗框往往是梯形的。大门的装饰图案富有特色,每扇窗户都以帆布和木雕装饰。在拉萨的酒店、餐厅、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甚至医院,随处都可以看见藏式木柜,这是西藏的一个独特的文化元素,甚是吸引眼球。

  藏民家和藏式餐厅酒店等在阳台上种满花朵,也许他们认为佛祖是喜欢鲜花和水果的,因此这种审美意识广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拉萨市城市规划与绿化同行,浇水管道甚至连接到了周围山上的树丛中。

  我们拜访的每个西藏民众都时常感念“在党的关怀下……”,听起来就像安巴讲述南方圣地时一样虔诚。

  拉萨有90多万人口,有藏、汉等45个民族,其中80%是藏族。拉萨早晚温差大,阳光照射强烈,同蒙古国气候较为接近。对于在全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个小时的地方生活的藏民来说,普遍肤色黝黑。在这种环境下,男人也像姑娘们一样戴着大檐帽保护皮肤。

  拉萨街道上随处可见穿着藏袍,拿着转经筒的朝拜者,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几乎每天都穿着长袍。在寺院周围人们拿着手机边听音乐边念经。年老的妇女喜欢带黄金首饰,年轻人则喜欢在民族节日、婚礼等喜庆日子穿着鲜艳的长袍,佩戴繁复的人造珊瑚、珍珠、绿松石头饰和项链。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外,有新郎新娘穿着民族服装拍摄婚纱照,新娘的首饰十分漂亮。根据记载,藏族服饰源自蒙古袍,从男袍上不难看出这一说法的依据。当我看到只套一只袖子的穿法,便情不自禁联想起蒙古袍。蒙古男人穿袍子很讲究,必需配着靴子穿,但藏族男袍穿着更为随性,可以与牛仔裤、皮鞋搭配着穿。藏族女士的袍子偏长,款式简单,但头饰和项链很华丽,看起来非常完美。

  藏族喜欢吃牦牛肉、土豆、面食、大米、牛奶和奶制品。我品尝过糌粑,做法和味道与蒙古的相同。双方都喜欢把肉连同骨头一起煮汤,然后在汤里煮土豆吃。西藏人早上喝酥油茶,而白天喝甜奶茶。拉萨的酒店、餐厅的美味菜肴味道比较辛辣,据说大部分属于川菜系。

  从服务行业来看,藏族的服务文化不像汉族那样细致,这可能是游牧民族的性格所致,在蒙古也是这样。她们没有规定的微笑,如果藏族服务员向您微笑,那大抵不是工作的要求,而是真的想笑一笑罢了。西藏服务员态度与蒙古不同的一点是,根本看不出他们对工作有厌烦感。

  西藏的象征——拉萨的第一座建筑物布达拉宫是最高级别的寺院,宫顶上中国国旗在飘扬。在西藏,共产党的政策和宗教信仰是不相违背的。西藏年度预算的98%由中央政府拨款,剩下的2%主要来自西藏的旅游等收入。中国共产党将保护生态作为首要政策,同时重点扶持西藏的民族企业,重视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和民生等领域发展。西藏不支持发展重工业和矿业,着力发展医疗卫生、教育、交通、建筑、旅游和水电等行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拜访的每个西藏民众都时常感念“在党的关怀下……”,听起来就像安巴讲述南方圣地时一样虔诚。

  (摘自2019年9月25日 UB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