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合作社托起致富梦

2020-12-08 09:47:28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丁玉梅 马振东


  看着一桶桶鲜奶装车送往了县城,拉玛杰拍了拍身上的土,才算是松了一口气,回屋呷上一口奶茶,缓声道出了他和合作社的故事。
 
  拉玛杰所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中铁乡民族村,是个半农半牧的村庄。拉玛杰说,靠天吃饭没希望,传统的放牧方式,牛羊卖不上好价钱,日子不好过。虽说兴海人每年还可以挖冬虫夏草,但收入也是一年好一年坏。
 
\
宽太在挤牛奶。
 
  一成不变的日子,拉玛杰不想过了,从小挖虫草、放牧的他,有一股敢闯敢拼的劲儿。18年前,拉玛杰学习高效养殖,反季节育肥牛羊,挣到了一些钱。但个人散养,难成规模,要继续向前发展异常艰难,可已尝到甜头的拉玛杰,不愿就此放弃。
 
  当时作为深化牧区改革、开拓创新牧区经营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合作社犹如星星之火,促进牧区草原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和牛羊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拉玛杰很清楚合作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效益。
 
  “合作社干不干?”当拉玛杰满怀热情,上门找合伙人的时候,却被泼了一盆凉水。“牛羊就是吃天然草的,你把它们圈起来养肯定行不通。”听拉玛杰说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村里人连连摆手,觉得不行。
 
  原本拉玛杰想把全村人都发动起来,但最后只有7户人家愿意和拉玛杰一起成立合作社。2014年2月,华天池畜牧养殖农牧专业合作社成立,成为兴海县第一批养殖专业合作社。
 
  “那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兴办养殖合作社,我心里也在打鼓,这事到底能不能成。”拉玛杰回忆道,养殖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牧区扎根,拉玛杰另辟蹊径,想通过鲜奶生产,来增加合作社的收入。
 
   “牧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送孩子到县城上学,牧区的人习惯了每天喝牛奶,但县城喝不上新鲜的牛奶。”利用这一商机,拉玛杰养了一群奶牛专门产奶,可等牛奶拉到市场,却无人问津。
 
  很快,拉玛杰知道了合作社牛奶没人要的原因,牧区的人习惯了牦牛奶的味道,黑白花奶牛产的奶味道太淡了。黑白花牛奶的收益不高,而牦牛奶的产量又太低,该怎么办呢?拉玛杰急得连饭都吃不下,一天到晚就在琢磨,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天,早起的拉玛杰,到合作社看工人挤牛奶,一只犏牛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只犏牛的产奶量比一般牦牛的产奶量多了将近三倍。这一发现让拉玛杰喜出望外,当机立断,他决定繁育犏牛。
 
  但繁育犏牛有一定的难度,拉玛杰去兴海县畜牧兽医站取经。“犏牛是牦牛与黄牛杂交的一代种,具有明显杂交优势,肉、乳生产能力、役用能力接近于牦牛,饲料补充好,产奶量每天可达7公斤左右。”兽医们给拉玛杰解释了一番犏牛的特征,并承诺拉玛杰在繁育犏牛时,他们会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在拉玛杰的合作社,自己繁育的犏牛数量达到了150多头。“你看犏牛是不是长得很漂亮。”拉玛杰带着记者去畜棚,围栏里一只只犏牛,全身黑缎似的毛黑溜光滑,眼睛忽闪忽闪的非常明亮,当人靠近时,它甩甩头警觉地望着来人。
 
  靠着这些犏牛,合作社一年能产70吨至100吨的牛奶,去年一年的纯利润达到了20多万元。这几年拉玛杰带着大家共同致富的初心没有变,合作社除去临时工,11名工人中,有5户是贫困户。
 
  “草场的租金1万多元,挖虫草挣了1万元,每个月还有3000元的工资,现在我们全家一年的收入,比以前三年的收入加起来还多。”在合作社干了三年的贫困户宽太算着账,觉得自家奔小康没问题。
 
  宽太两口子前不久花了5万元,在县城购置了一户小院子,两个孩子在县城上中学,合作社时不时提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日子过得很自在。为了提高合作社的收入,拉玛杰每年会出栏100多头饲养的牛,他也会帮当地农牧民代销牛羊。
 
  合作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华天池畜牧养殖农牧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党和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资金扶持,还免费提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及牛羊的养殖技术。”拉玛杰说,到目前,兴海县共投入了200万元的资金到合作社。
 
  下一步,为了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拉玛杰联合了其他十家合作社,成立了联合社,准备做鲜奶加工产业,对于以后的发展,拉玛杰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