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扎根青藏,守护“高原之舟”

—— 记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兰道亮

2020-10-23 10:51:38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刘佳 李其蔓


\
兰道亮在四川红原县为基层科技人员及农牧民进行培训。 受访者供图
 
  “天府万人计划”科技菁英、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西南民族大学“共产党员科研攻关创新岗”……这一串串闪光的荣誉获得者,是西南民族大学青年教授兰道亮。
 
  2012年博士毕业后,兰道亮毅然选择回到母校西南民族大学的青藏高原研究院工作,积极投身到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畜种——牦牛的相关科研工作中,立志为民族教育事业、为青藏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不惧困苦 “牦牛精神”薪火相传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6%。长期以来,海拔3000米以上、空气稀薄、年均气温为零度的青藏高原,成了兰道亮与其科研团队工作的主战场。
 
  为了调研一类偏远地区的牦牛品种,兰道亮几乎跑遍了整个青藏高原。他克服高原缺氧、寒冷天气等诸多不利因素,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由于长时间缺氧及过度劳累,他左耳突聋,经入院治疗后,至今仍未恢复全部听力。尽管身体上经受着残酷的考验,兰道亮却从未后悔、抱怨,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不在青藏高原工作、生活的人很少知道,牦牛对于这里的牧民来说意味着什么。“牦牛是比人类更早生存在青藏高原的生灵,它能够给高原牧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乳、肉、毛、绒、役力、防卫以及能源等生活必需品。世界上很少有一种动物,会对一个地区的生存发展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兰道亮说,“我研究牦牛,更爱牦牛,它坚韧、勇敢、任劳任怨的品质,正是我们科研工作需要的宝贵品质。”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兰道亮及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牦牛遗传资源的调查研究,对牦牛的遗传多样性、种质特性、基因组结构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收集并建立了世界上最齐全的牦牛遗传资源数据库、基因库和组织样品库,包括中国12个牦牛品种或类群的体型外貌、生产性能和基础研究数据资料共2万多份,5000余头牦牛的DNA和组织样品共4万余份;在国际上首次系统优化了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精子分选、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条件,成功建立起牦牛和犏牛胚胎体外规模化生产和移植的核心技术体系,实现了母犏牛繁殖犏牛新模式,为高原牧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年的科研耕耘中,兰道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中央高校级项目5项,并以主研人员身份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3部,以第一发明人及共同发明人申请并授权专利11项。
 
  站稳讲台 倾心投入教书育人
 
  “在众多角色中,我首先是一名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坚守教育报国初心,担当筑梦育人使命。”兰道亮经常这样说。
 
  在教学中,兰道亮把最先进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动态和成果带入课堂,给学生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点燃学生们对生物领域的浓厚兴趣。他所教授的生物信息学课程,是青藏高原研究院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经常有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来旁听。
 
  兰道亮认为,在讲台上,他传授的是知识,但更多的是健全的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在野外采样中,他示范教授学生样品采集、预处理、短期保藏与运输等方面的方法与技巧;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科研调查时,他关心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带领大家逐一解决困难。他经常引导学生,要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日常习俗,真诚友善地与他们相处,为学生树立了好榜样。
 
  兰道亮深知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常说:“培养德才兼备的各民族优秀人才,是我们民族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使命,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畜牧局工作的林宝山曾是兰道亮的学生,他说:“我回牧区工作,是受兰老师的鼓励才做的决定,他教导我们要为家乡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扶贫 成果落地福泽牧民
 
  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扶贫中的先锋作用,既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更是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责所在。作为一名高校的研究人员,兰道亮致力于将科学知识落地,坚持用科技福泽牧民。
 
  兰道亮及其团队成员走进牧民帐篷里、牦牛群里,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牧民群众生产实践中的细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厌其烦地给牧民传授新技术、新观念,不断地为牧民排忧解难。
 
  从2018年至今,作为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首批专家组成员,兰道亮先后多次深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康定县、色达县及全省海拔最高的石渠县,充分调研,深入贫困户、养殖专业户及养殖合作社中,对牦牛标准化养殖、饲养管理、品种选育、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进行现场指导,对农技人员及牧民代表进行了集中培训,为农牧民带来新型技术和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生产。
 
  长期以来,阻碍牦牛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有效扭转冷季生产严重亏损的局面。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玛萨村贫困户扎那,有草地900多亩、牦牛150余头、暖棚一栋。因草场面积不够,草料缺乏,每年冬季牦牛掉膘严重,春季死亡二三十头,损失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在高原牧区普遍存在。兰道亮等专家组成员多次对扎那一家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实施“棚改舍”技术,有效遏止牦牛冷季体重下降,初步扭转了冷季生产严重亏损的局面。
 
  说起专家组进村后的变化,扎那打开了话匣子:“非常感谢专家组成员。以前我们的牧草不够,现在很多家庭都有多余的草卖出去。牛棚改良后,冬春季节我的牛体重都没有下降了。”
 
  新时代,新征程,兰道亮下定决心,继续扎根青藏高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锻造“宽肩膀”“真本领”,交出一份牦牛研究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