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土旦列谢家生活变迁记

2020-03-23 10:58:04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黄志武


  2020年3月17日一早,藏族老人土旦列谢爬上梯子,把五星红旗插到自家房顶,尽管此时离“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还有一段时间。

  61年前的3月28日,是改变了他们命运的日子。对他们来说,这一天比过年还要高兴。

  “听父亲说,当时我们一家都是巴嘎雪谿卡(庄园)奴隶,有一次,父亲因犯了一点小事,屁股被打得稀烂,还被送到拉萨雪监狱,他们完全没有把我们当人看。”60岁的达孜区塔杰乡巴嘎雪村2组村民土旦列谢说,“西藏民主改革前,我们一家没过一天好日子,那时做梦都想不到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民主改革之前,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95%的社会财富集中在占人口5%的农奴主手里,这也成了西藏贫穷落后的根源。一份历史档案记载:1950年西藏有100万人口,其中没有住房的就达90万人。

  “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被领主占有;即使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生命虽由父母所赐,身体却为官家占有。”一首古老的藏族歌谣唱出了当时农奴的悲惨生活。

  黑暗总会过去,黎明终将到来。

  西藏民主改革,改变了土旦列谢一家人的命运,全家不仅有了人身自由,还分到了田地、牛羊以及生产生活用具。一间20平米的房子成了土旦列谢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家,也成了土旦列谢一家8口人遮风挡雨的地方。

  土旦列谢与众多传统家庭一样,几十年一直务农,过去的经历让他更能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家”不仅是他避风的港湾,更是他的全部。土旦列谢几十年的生活变化也就从他的“家”开始的。

  土旦列谢第二次真正意义的家是在他30岁的时候,由于一家8口在20平米的房子里确实拥挤,他就住进了村里的养老院。1991年,他用手头仅有的1000元和县民政局下拨的扶贫款2000元,买下了当时村里老学校的两间20平米的房子。那一年,他的大女儿出生。

  就这样,随着老二、老三的相继出生,土旦列谢一家在20平米的房子里一住就是10多年,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一家其乐融融。

  住房是群众安身立命之所,承载着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2006年开始,我区从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到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再到建设干部职工周转房,一个有西藏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住有所居的愿望正在实现。

  引用土旦列谢的话说:“这辈子做梦都没有想到,党和政府能帮助我们盖房子。”也正是2006年,土旦列谢享受安居工程带来的福利,住进了一套带院子的房子。这是土旦列谢的第三个家。为了这个“突然”得到的家,土旦列谢还花了两万元把这个家进行了简装并添置了不少家具。

  到了2016年,更让土旦列谢想不到的事,再一次降临他家,这一年,他拥有了一套带院子的房子,是达孜区扶贫搬迁点,就在县城。如今,土旦列谢一家居住在这宽敞明亮的房子里,更是其乐融融。

  也正是在这一年,他主动向上级报告,提出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也是该搬迁点的第一个脱贫户。

  问及为什么?土旦列谢感激地说:“因为贫困原因,党和政府帮助我家那么多,让我住进这么漂亮宽敞的房子,还给我和孩子们安排了工作,我们有了稳定收入,我不想再给党和政府添麻烦,要把好政策让给比我更困难的人,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尽管经济条件好了,再也不担心温饱,但土旦列谢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不浪费食物,不过度注重服饰,因为过去的经历让他更能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如今,土旦列谢在达孜区当保安,老伴依然在工作,各项补助加起来一年收入有4万多元;小病在乡卫生院看,大病到市区看,治疗费100%报销,以前哪儿敢想呢!”土旦列谢说。

  让土旦列谢更欣慰的是,他的几个子女也都很有出息:大女儿在达孜区文艺队工作、二女儿在达孜区工业园工作、小儿子在德庆新村村委会工作,大家都有了稳定的收入。孩子们时常拎着大包小包回家看望老两口,老两口现在除了上班外,最大的幸福生活就是带两个小孙女。

  “我们争取多活几年,享受幸福的生活。”土旦列谢表示,如今西藏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每个人都希望健康长寿,因为每天都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