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夜宿“那座雪山的背后”

2019-04-08 10:02:4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越野车沿着乡村“搓衣板路”行驶,在蹚过冰河后又爬上了一座山顶。

  白雪覆盖的山口视野开阔,绵延的雪山拥着冰雪覆盖的牧场,向更远处涌去。同行的阿里地区楚鲁松杰乡乡长旦增索朗在寒风中指着远处的牧民定居点对记者说:“那座雪山的背后,就是巴卡村卡热组的阿孜牧场。”

  这是喜马拉雅西段雪山深处的一处冬季牧场,海拔4000米以上,19户牧民冬季迁徙至此,每家轮班放牧组里的287头牦牛。夏天,他们都住在巴卡村卡热组放牧种田。

  从乡政府到牧场有70余公里,汽车走了整整2个小时。天色将晚,我和同行的5名乡干部准备借宿在巴卡村党支部书记次白益西家里。

  次白益西的家位于村子中间,上下两层,一楼是牛羊棚,二楼住人。门前堆放着高高的柴堆和垒砌的牛粪,房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听到汽车发动机的声音,42岁的次白益西赶忙从家里出来,粗糙的大手握住我们的手,不住说着“久勒,久勒(藏语方言:来了,来了之意)”,热情地往家里迎客。

  我们的到来给这个略显冷清的牧户家里增添了几分热闹。他家五口人中,只有夫妻俩在家,两个子女在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上学,他的弟弟在外开车挣钱。

  “这是记者第一次来我家。”次白益西有些慌张地切生牛肉、倒酥油茶给我们。不一会儿,白菜、辣椒洗完,他又焖上米饭准备晚饭。食材都是封山前从狮泉河镇采购来的,盖上厚厚的毯子,能保存些时日。

  牛粪炉子将两间土屋烤得暖烘烘的。他家养了27头牦牛、6头犏牛和3匹马,这些是他全部的牧业收入来源。

  次白益西说,这里手机没信号,他们通过便携式卫星电视机来了解国内外大事。至于报纸,此时已送不进山里。不过,他的家中也处处有着现代文明的痕迹——两排光伏电板、蓄电池、笔记本电脑,门口还停了一辆汽车。这里山高路远,农牧民最缺的是电。太阳能照明设备经济实用,最受群众欢迎。

  目前,楚鲁松杰输变电工程已初步建成,相信不久后这里就能用上长明电。

\
楚鲁松杰乡干部带领群众清理自来水水渠。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我注意到,门口碗柜的玻璃门上夹着一张合影。一问才知,那是次白益西去年赴重庆参加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的照片。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祖国内地,还参观了“造飞机、汽车的地方”,次白益西对那趟旅程如数家珍。同时,城市居民爱干净、讲卫生的习惯也深深触动了他。

  “等明年我们卡热组的边境小康村全部建成后,准备在村后挖个垃圾掩埋场。”次白益西说,他们还要订立村规民约,不准乱丢垃圾,让家园干净美丽起来。

  在得知去年次白益西家年收入超过12万元后,我问他准备用这笔钱做什么时,他腼腆地笑着说:“要还贷款。”去年,次白益西和村里4家人在狮泉河合资买了一处平房,每家平均出资21万元,他为此向银行贷了10万。买房后,次白益西到狮泉河办事就不再需要住酒店,平时房子还可以出租赚些租金。

  “那你现在是有3处房产、1辆车、30多头牛的富翁啊!”乡干部米玛次仁开玩笑地说。

  我这才注意到,这位把家安在深山中的牧民,身着毛衣、白衬衫、棉夹克和西裤,脚蹬一双皮鞋,头发平整有型,手腕上还戴了块金灿灿的手表,根本不像人们脑海中传统牧民的形象,倒像一位身家富足的小老板。

  6年前,楚鲁松杰撤村设乡,路修到了次白益西的家门口,小康示范村民房拔地而起,雪山外现代化的春风吹到了这里。

  如今,像次白益西一样,走出大山看世界,放宽思路求致富的人,在巴卡村越来越多。

  “比起父辈们,现在生活确实越过越好了,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次白益西说。

  夜深人静,深山人家的炉子里,牛粪烧得火红。我睡在次白益西家藏式沙发床上,酣香甜蜜。(记者陈尚才、王沁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