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奶牛也高反——现代化牛场站上西藏高原

2019-03-29 11:50:39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余瑶


  在西藏采访的最后一站,是一座现代化的养牛场。
 
  西藏是我国五大牧场之一,畜牧业独具特色,奶业发展的历史也很悠久。这些年来,拉萨奶业产品的种类已从单一走向全面、市场销售从分散走向统一,奶牛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对奶业的管理也逐渐规范。
 
  现在,拉萨市正以净土健康产业发展为引领,推进奶牛“万户百场十中心”工程——培育奶牛养殖示范户1万户、建设100座标准化奶牛场、建设改造10个高标准奶牛中心,带动更多藏民就业。
 
  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最后一个故事,主角是奶牛。这些“黑白花”克服了高原反应,在拉萨安了家、产了奶。随之而来的,草农和挤奶工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
 
  一群黑白相间的奶牛出现在我眼前,有那么一恍惚间,我好像忘了自己身处高海拔的西藏高原了。
 
  3月26日,我来到拉萨市城关区智昭产业园高标准奶牛养殖基地,这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化大型牛场。进了基地,第一眼看到的是三三两两地,在运动场里“消食”、晒太阳的奶牛。看起来它们还挺悠然自得的。在高海拔地区生活,对于它们好像也没什么不一样。
 
  其实,这些“黑白花”都是经过特殊训练了的。
 
  武杰告诉我,牛跟平原地区生活的人一样,不能马上适应高原气候。西藏以前引进的奶牛高原反应非常强烈,存活率比较低。他掌管的城关区净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这家占地280亩的养殖基地。
 
  为了让奶牛适应高海拔,武杰的基地引进荷斯坦奶牛后采用了一种叫做“过渡养殖”的办法。
 
  益西多吉是养殖基地的厂长,他告诉我:“先把牛放到青海海拔1800米和2800米的两个标准化牛场,过渡上3到7个月,再引进到西藏海拔更高的奶牛场。”奶牛被引进到高原后,不仅要保证它们有足够的生活空间,还得注意均衡营养,定时观察它们的身体状况。
 
  靠这种精心呵护的“过渡养殖法”,基地成功将奶牛死亡率控制在14.5%以内。奶牛总算走上了高原,西藏奶牛规模化养殖“零”的局面成为了历史。
 
  目前,这个基地的荷斯坦奶牛共存栏1578头,其中泌乳牛303头,每头奶牛每天平均产奶50斤。
 
  我们到基地时,一批奶牛刚刚完成一次例行挤奶。
 
  基地副厂长美朵拉吉告诉我们,从新西兰引进的50头位转盘式挤奶机,音乐一响,奶牛就会按照顺序自动走上转盘等待挤奶。
 
  挤奶大厅只有5名工作人员,他们为奶牛的乳房消毒后,把连着几根细管的奶杯套到奶牛的乳房上,牛奶挤得差不多了,奶杯会自动脱落。挤好的牛奶通过细管进入储奶罐,储奶罐瞬间降温,将牛奶从原有温度降到12度左右进行储存,第二天早上经过巴氏消毒后就可以直接销售了。
 
  美朵拉吉告诉我,奶汁从奶牛身上挤出来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封闭管道,杜绝了人工干预与空气进入,保证了质量安全和干净卫生。挤奶机配置了电子计量、自动脱杯、在位识别、自动称重和分群系统等先进配套设备,大大提高了效率,10分钟就能挤1700多斤奶。
 
  除了转盘式挤奶机,基地还引进了意大利牛粪干湿分离机、以色列阿菲金牧场管理软件等,养殖场的科技感还是蛮足的。
 
  规模化饲养大大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目前,基地奶牛平均日产奶量50斤,算下来,每头牛的年经济效益约9.5万元,这个产量是以往散户饲养的2倍,效益约是以往的5倍。
 
  从户内牛舍经过时,我看到不少“黑白花”正在吃饲料。他们的“干粮”,部分产自拉萨林周县农民种植的苜蓿。
 
  武杰说,以前老百姓种青稞,一亩地收入七八百,现在基地订单收购他们的苜蓿,一亩有2000元。目前林周县已有1万亩苜蓿种植基地,带动当地很多老百姓增收就业。
 
  21岁的米玛次仁,从2015年5月基地建成起就在这儿工作。他主要负责开着拖拉机将饲草料拉到牛舍里。因为奶牛喂养有时间要求,米玛次仁每天的工作时间就被分成了三块:早上8点到11点,下午2点到4点,晚上6点半到9点半。
 
  米玛说,他每个月的工资是4000元,工作主要靠机械,不累。

\
 
  米玛次仁在牛舍内工作
 
  建成至今,基地初步形成了奶牛养殖、饲草种植、奶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系列产业链条。
 
  同样位于智昭产业园内的净土乳业有限公司,是基地对接的牛奶生产加工公司,去年9月刚投产运营,被视为西藏高标准现代乳制品加工从无到有的新起点。
 
  当现代化牛场遇上西藏高原,农牧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改善,拉萨畜牧业也开始步入“快车道”。我期待着,不久的将来,来自西藏净土的“世界好奶”,能走上更多老百姓的餐桌,让我们能更好地体验“舌尖上的西藏”。
 
  【采访在“图”中】
 
\
 
  在运动场晒太阳的奶牛

\
 
  净土乳业有限公司的奶制品包装线

\
 
  净土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奶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