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产业在转型——林芝乡村经济百花齐放

2019-03-26 13:47:43   来源: 农民日报   作者:余瑶


  在西藏,旖旎多变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富饶灿烂的文化遗产令人为之沉醉。
 
  60年来,西藏人民巧妙地将自然与文化相结合,催生了诸多独具雪域高原魅力的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也持续优化。
 
  2018年,西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8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藏依托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区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财政涉农资金167.3亿元,实现25个县(区)摘帽、2100个村(居)退出、18万人脱贫。
 
  随“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采访团在林芝采访数日,我接触到的乡村产业林林总总——青稞、畜牧、乡村旅游、藏药、清洁能源和现代服务……一个个产业在飞速发展着,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林芝产业故事——嘎拉村桃花节、巴吉村运输业和久巴村草莓业的成长记,故事各不相同,却都精彩纷呈。

\
 
  每年3月下旬,林芝都会有一场桃花盛宴。
 
  花开藏东南,此地的桃花异于江南碧桃的婉转妩媚。
 
  学名“光核桃”,又名“西藏桃”,俗称“野桃”的林芝桃树寿命可达千余年。西藏桃树体高大、枝高花繁,花开得更加狂野奔放。
 
  这两天,318国道沿线的嘎拉村,正在紧张筹备3月29日即将到来的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
 
  自2002年开始,嘎拉村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六届桃花节。如今“林芝桃花”的名声早已从嘎拉走了出去,响彻全国。
 
  在占地270多亩的桃花园里,村民还在忙着搭建舞台,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等在嘎拉村,都想一亲芳泽,提前赏花。
 
  雪山相映,桃花如云。1500余株盛开的野桃树,组成巨大的“桃花阵”,把我包围起来。
 
  边巴是嘎拉村党支部书记,对于眼前的盛况,他不无得意。
 
  2001年,他带领村民将村里的野桃树圈起来,修建了大门和简单的厕所,第二年就有七八万元的门票收入。
 
  而现在,“桃花村”33户村民里,有16户办起了农家乐,2户开了家庭旅馆。去年,村里接待游客10万人次,经济收入285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8万元。
 
  50岁的米珠守着景区的大门,负责检验门票。她告诉我,一天工资有150元,而且,去年她家分到了4万元的红利。
 
  桃花总有辞树日,边巴早早地想好了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们在桃花园里添种了油菜花、格桑花等,让园子一年四季都有看头。”边巴告诉我,去年他们还投资100万元在桃花园对面新建了80亩的采摘园,种下苹果、车厘子、樱桃、水蜜桃等果树。两年后,当果树迎来盛果期,嘎拉村的旅游业还能更上一个台阶。
 
  人生总要走过许多路,有时赶路也会成为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
 
  嘎拉村7公里外,66岁的洛桑老人家里书桌上摆着一张珍贵的照片。
 
  照片里,习近平总书记抱着一个孩子,与村民亲切地交谈。
 
  洛桑告诉我,这是2011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巴吉村,看望慰问村民。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怀里抱着的,是他的孙子普布拉旺。

\
 
  洛桑家的书桌上,摆着201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吉村考察时的照片。总书记怀里抱着的小孩是洛桑的孙子普布拉旺,现在在林芝市第二小学读五年级。
 
  洛桑是村里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即使现在也在村里“富豪榜”上位居前列。
 
  他致富的门道儿就是赶路。
 
  1990年,洛桑花4000元买了辆二手解放车跑运输,从林芝到拉萨跑一趟得300元,一趟要跑两三天。
 
  1998年,洛桑又从银行贷款8万元,买了辆东风车,路线拓展至成都等地,一年能挣八九万元。
 
  开上东风车的洛桑,手里小有余钱,带着其他村民成立了汽车运输队,一起赶路致富,巴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汽车村”。
 
  现在,洛桑家里有一台大型车、一台装载机、一台挖掘机和6台小汽车。但他已经放缓了脚步,不再赶路,赋闲在家,过上了含饴弄孙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牵挂的巴吉村,也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如今运输业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这些年,巴吉村借助林芝城市建设的大好机遇,利用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优势,介入城市发展,先后建立宏鑫商砼有限公司、雪域江南宏鑫建材市场、产业物流园等村集体项目,与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2018年,巴吉村交运、商业、旅游、机械等产业收入达181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57万元,成为林芝市首屈一指的小康村。
 
  林芝的路边美景,总能引人驻足观赏。
 
  美景之下,更有美味佳肴。尝一口,味蕾受到的刺激迅速蔓延至灵魂深处。
 
  一场春雨过后,久巴村的空气更加湿润,草莓的甜香弥漫其中。
 
  次仁央中刚卖了一批草莓,40元一斤,赚了1800元,她在等大棚里的草莓再长出一茬。
 
  跟村里其他人一样,次仁央中也有两个草莓大棚,今年种了7000株苗子,按照现在的长势,今年收入有可能超过去年的7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多布杰清晰地记得,2008年,他在巴宜区农牧局的安排下到成都双流学习草莓种植技术,并带回了9万株苗子。那年,全村29户中,只有9户村民愿意跟着他种草莓。
 
  第二年,多布杰大获丰收,村里27户农民随即成立专业合作社,一门心思种植大棚草莓。现在,全村共有草莓温室大棚56座,每座0.8亩,平均每座大棚年收入3.5万元。
 
  “现在村里的草莓都是从河南等地引进的苗子,成本太高。今年我们新盖了10个大棚,打算自己育苗。”多布杰说。

\
 
  多布杰家的草莓大棚
 
  52岁的门巴族汉子旺堆,是久巴村村委会主任。他告诉我,以前买苗子都是合作社出资70%、村民出资30%,现在村民富起来了,育出的苗子将采用认领的方式。
 
  2017年8月,久巴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草莓)示范村镇。
 
  旺堆告诉我,这两年村里的草莓大部分都被游客采摘买走,小部分销往巴宜区、工布江达县等地:“我们的草莓价格虽高,但不愁卖。”
 
  【采访在“图”中】
 
\
 
  洛桑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
 
  洛桑(最右)在家门口与邻居聊天

\
 
  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
 
  久巴村村委会主任旺堆在自家大棚里打理草莓。

\
 
  来自新疆的游客在嘎拉村桃花园内拍照。

\
 
  来自广东的游客在嘎拉村桃花园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