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雪域乡村气象新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见闻

2019-03-21 08:51:5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渠丽华


  \
 
3月16日无人机拍摄的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开耕仪式现场。当日,西藏各地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驾着一辆辆由彩旗、花朵装扮一新的拖拉机,涌向待垦的农田,载歌载舞迎来一年一度的开耕仪式。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摄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6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开展了民主改革,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在西藏终结,百万农奴开启了以主人翁姿态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新征程。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团结奋斗,形成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大好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把西藏工作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西藏发展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本报今日起推出“新时代 新西藏——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专栏,报道雪域高原60载的深刻变化,敬请关注。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平整的农田如绒毯般在道路两侧延展,汽车顺着笔直的硬化路行驶,就进入了房屋齐整、环境优美的克松社区。社区里,历史和现实交融碰撞:一边是历史陈列馆,静静地诉说着社区的过往;另一边是克松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展示着村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克松社区叫克松庄园,属于旧西藏大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民主改革以来,克松被誉为“一块红色的土地”,实现了西藏历史上诸多第一:率先进行民主改革,被称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西藏的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也都在这里成立……近年来,随着山南市的发展壮大,克松村改为了克松社区。
 
  回忆起民主改革之前的生活,年逾古稀的社区居民索朗多吉说,那时农田属于大农奴主,农民终身负债,很多是祖祖辈辈欠下的、永远还不清的子孙债。民主改革时,那些捆住几代人的地契、卖身契、高利贷等单据,被一把火烧为灰烬。政府给每家每户分了田地,从此“耕作就是为了自己,为了全家的幸福生活”。
 
  忆往昔,看今日,换了人间。“以前的房子一楼用石头垒起来,用来养牲畜;二楼是土坯房,挤着全家9口人。”如今,索朗多吉的家整洁干净,10间房全部是藏式风格,桌上摆着风干肉、糕点,吃穿不愁,家里还经营着家具合作社,收入也有保障。
 
  随着克松近年来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道路硬化让“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狼狈不再有;安居工程让土坯房升级为钢筋混凝土,让村民们住上了藏式风格的漂亮房子。“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共产党给的!”胸前佩戴党徽的索朗多吉说,现在家里已经有3人入了党,自己是一名1974年入党的老党员。
 
  一旁,索朗多吉的重孙子正咿呀学语,他一边逗着孩子,一边告诉记者:“这孩子马上就两岁了,叫朗卡,是天空的意思。他的生日正好是3月28日,那天可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克松社区里,有一座开展打牛角竞赛的室内场馆,里面不时传来喝彩声和打趣声。场馆的经营者是57岁的克松社区致富带头人边巴。
 
  谈到开设竞赛馆的初衷,他告诉记者:“以前农闲时节,大家只会喝酒消遣,没有别的娱乐方式。现在自己的收入增加了,就想着开个打牛角竞赛场,既方便村民锻炼身体,又能传承藏族传统竞技项目、传承藏文化,一举多得。”
 
  “小时候吃不饱,如今借助国家的各种好政策,通过自己的努力,家里的收入不断增加,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作为农奴之子,生活在民主改革之后的边巴,有了与父母完全不同的命运。
 
  “什么是小康生活?”索朗多吉说:“穿得漂亮,不再满身补丁,吃得健康,更注重养生。吃穿住有保证,而且有品质,这就是小康生活。下一步,我想更新家具合作社的设备,扩大生产。”
 
  如何让居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克松社区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道出了下一步的打算:“一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西藏历史、铭记历史,感恩共产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二是围绕振兴乡村工作,大力开展红色旅游,带动更多的村民富起来。”
 
  抬眼望,金色的阳光下,人们驾驶着电动三轮车、摩托车来回忙碌;漂亮的藏式房屋里,古稀老人正含饴弄孙,温馨四溢。搭载着时代的车轮,克松正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奔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