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道帏藏乡的新风尚

2019-11-22 14:25:05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桑吉 马有福 王国长


\

在道帷,篮球赛总能吸引众多热情的观众。 闹日卓玛 摄

  道帏是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大山深处的一个藏族乡。说是藏族乡,这里却生活着藏族、撒拉族、汉族、回族四个民族。说是在大山深处,青海省通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主干道却一直从这里穿境而过。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这里还被称作循化粮仓、石匠之乡、艺术之乡。

  在道帷藏族乡党委书记旦斗才让的办公室里,我们正这么压着指头闲聊着,忽然,敲着门走进来两个穿着整洁的藏族农民。原来,他们是来给书记、乡长反映村里情况的。他们举止得体,言语干练,说完了,转身就走。我们为此感叹:如今农民的素质全在这一举一动中了!乡长官却扎西接过话题笑着说,不是如今,道帏农民的素质本来就不一般,因为这里是喜饶嘉措大师的故乡,也是邓春兰的故乡。这两座青海乃至全国文化界的高峰,其底座就一定是高原了。哈哈哈哈!就这样,我们说起了如今的道帏。

  藏族山乡走出28名博士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帷乡党委、乡政府一直非常注重教育,他们以爱国知识分子喜饶嘉措大师和邓春兰女士为榜样,激励全乡各族人民把培养下一代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考核制度、学校建设等方面不断营造氛围,增加投入,倾斜政策,让古老的文脉一直留存在各族百姓的心中,这使各族群众形成了非常朴素的尊师重教的风尚。

  最为常见的是,这里的村中老少,有意无意,闲了都会来到校园周围走动、休闲。这时候,如果学校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总是毫不吝惜地伸手援助。如果校园围墙遭到了破坏,他们就会从家里带来工具主动修补。到了冬天,如果学校出现燃料短缺情况,他们就会把自家晒干的牛粪背到学校,一声不吭放到教室里。在植树造林的季节,不需动员,他们就会主动加入师生队列,与他们一起栽树浇水。最为生动的场面是,每每到了六一儿童节或者学校举行重大活动之际,各族群众就在活动现场之外,埋锅设灶,与师生同餐同乐。一句话,这里的群众跟着学校转,他们的心理节奏完全与学校同步了。

  每到升学的季节,这里的各族人民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或骑着摩托车送孩子赶考,或带着哈达到亲戚家为考试的孩子祝福。一时间,他们沉浸在孩子们的喜乐之中。今年7月17日上午,道帏乡党委、政府借一年一度的拉则节举行高考成绩优秀学生表彰活动,对全乡17名学生进行表彰时,全乡各族人民几乎都停止了劳作,在这里分享学生们的喜悦。

  近年来,道帏乡党委、政府积极推进各项教育扶贫政策,扎实落实“圆梦行动”“雨露计划”“捐资助学”等教育扶贫措施,先后资助学生2100余人次,在全乡上下营造出“热爱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正是在这样的尊师重教氛围中,道帏教育结下了丰硕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现人口只有1.6万的地方,先后走出去了5000多名大中专学生,其中,在总人口不到一万人的藏族中走出了28名博士生。在古雷村,村民扎西家的8个孩子中,1个是博士,2个是硕士,5个是本科。在这个村里,丹巴尖措家的6个孩子之中,1个是硕士,2个是本科,2个是大专。在道帏这样的家庭很多,各族群众都在暗暗较劲,为提高孩子们的学历在悄悄竞争。

  乡风文明助推新农村建设

  在乡风文明方面,道帏乡有两张金子般的招牌:一是这里的螭鼓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这里的篮球队在全省有名,他们不止一次地走出循化,走出青海,把强健的青海风播撒到所到之处,奠定了当地乡风文明的坚实基础。

  道帏乡党委、乡政府要求村“两委”肩负起推动移风易俗的责任,从红白事入手,切实减轻群众负担,不仅成为移风易俗的主角,也成为减负的见证者和受惠者。

  道帷乡还为民俗旅游活动“拉则节”减负瘦身,取消了插箭评比仪式与奖金,严格控制了煨桑规模,严禁将绸缎等燃烧后影响环境的祭祀物品投入煨桑台,节约资金四五十万元,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了移风易俗带来的实惠和方便。

  如今,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势头得到全面遏制,“丧事简办、婚事新办、喜事小办、环境整洁、邻里互助”在道帷已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