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青海湖畔海南州:因地制宜巧施策 藏区迈上康庄道

2019-09-18 10:07:45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作者:蒋莹


  秋日的高原暖阳送爽,麦黄色的草原怀抱着湛蓝的青海湖,驱车行进在湖畔南岸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目光所及之处,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排排整洁的村居别具一格,一个个扶贫产业项目落地生根……

  近年来,海南州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一批等“九个一批”,将扶志扶智相结合,切切实实帮助全州五个县的贫困群众拔掉“穷根”。2019年海南州计划0.9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7个贫困村退出,全州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各民族携手迈上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共和县:文巴村下活“旅游+扶贫”一盘棋

\

  特色产业助脱贫——依托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战略和“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围绕十大特色农牧业产业,立足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实现就地就近脱贫。

  家住海南州共和县黑马河镇文巴村的村民尕藏才让,是村里民俗宾馆的一名服务员。20天前,他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说起这笔钱怎么花,尕藏才让略显羞涩:“除了补贴家用外,我还想存一点,来年去县城考个驾照,再添一项技能。”

  如今在海南州,有许多像尕藏才让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告别昔日草原放牧生活,在足不出村的条件下,找到了自己打工挣钱的新出路。

\
 

  海南州共和县黑马河镇文巴村,“文巴”在藏语里译为“宝瓶”的意思,可这样一个寓意美好的纯牧业村,曾一度成为黑马河镇唯一一处贫困“死角”。全村16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292人,放牛放羊、靠低保生活成为该村村民常年不变的生存模式。

  近年来,随着青海湖旅游的不断升温,“黑马河的日出”为这里照亮了希望。2016年,文巴村瞅准商机,借助青海湖丰富的旅游资源,整合政府各类专项资金1094.6万元,开始修建集购物、娱乐、餐饮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

  路网改造、电网改造、危旧房屋改造,伴随着与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相适应的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完备,2019年8月6日,牧之源文巴民俗宾馆正式开业运营。开业当天,56间房屋、150个床铺被抢占一空。

\

  如今,文巴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民宿、特色农牧业产品的销售,也就近解决了不少贫困群众的务工问题,让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就地脱贫。

  “原来什么也不会,现在通过酒店服务人员的岗前培训,知道怎么正规铺床,如何摆放餐具,经常和游客接触,也长了见识,每个月至少有3000元的工资。”24岁的藏族姑娘银措吉说。

 \

  据统计,从2015年至2018年,文巴村全村人均纯收入由5743.15元增加到了7248.66元。“预计今年文巴村的旅游收益可以达到200万元,其中80%的收益资金和中央财政补助的50万元资金用于村集体经济的再发展和再壮大,文巴村村集体经济正走上提质增收的快车道。”面对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特色民宿宾馆,一间间充满藏族风情的湖景房,海南州共和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吴斑信心十足:“到今年年底,文巴村就可以实现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摘帽啦。”

  兴海县:挪出穷窝窝 搬出新希望

  易地搬迁脱贫——因地质灾害、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而难以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将实施易地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

  走进兴海县的安多民俗文化村,一栋栋80平方米的独立小院窗明几净,来自牧区的搬迁户们踱步在干净整洁的安置村里格外惬意。得知记者要来,65岁的藏族阿爸麻周早早地站在家门口相迎,金色的夕阳洒在麻周黢黑的脸上,这一刻他笑得格外灿烂。

\

  “现在的房子24小时通电,还有自来水和网络,宽敞舒适,这就是我们世世代代向往的生活,如今这好日子被我赶上了。”享受着美好新生活的麻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说起过去的日子,麻周深深凝望着远处的大山,距离这里115公里外的龙藏乡浪琴村是他日夜牵挂的老家。那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土坯房漏雨透风,世代放牧的生活让那里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据兴海县扶贫开发局局长久先太介绍,2015年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产业发展难的问题,兴海县委、县政府投资22059.5万元,在县中心建成占地1500亩的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2018年10月,安多民俗文化村853户、3412人全面搬迁到位。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政府对异地搬迁户最大的责任。

 \

  如今,安多民俗文化村不仅通上了公交车,县医院、县幼儿园、县高中都在村落附近的3公里处,极大方便了搬迁群众的入学就医。同时,新建的体育场、健身中心和农家乐,也让牧民们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高品质生活。“教育有保障,我们的孩子可以接受12年的义务教育,食宿全免,我们还有自己的对口家庭医生……”说起现在的大变化,麻周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据悉,2015年底至2017年,兴海县贫困发生率由13.41%下降至10.9%。2018年兴海县实现18个贫困村退出,2103户7752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以下,“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久先太表示,下一步兴海县将依托安多民俗文化村发展当地特色旅游,并在闲置的空地上兴建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户增强技能培训,让“稳得住”落地生根。

  贵德县:一站式结算 双签约模式

  医保与救助“双管齐下”——通过建立参保专项补助制度和实施医疗救助等政策,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充分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发挥出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的集成优势。

 \

  面部浮肿、气色暗黄,在海南州贵德县河东乡中心卫生院住院部,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师海英虚弱地躺在病床上。12年来,稍有呼吸不畅,她便要来到乡镇卫生院住院。“原来住院先要自己垫付医疗费,住院结束后才能报销。现在可以先看病,出院时在一站式结算窗口办理结算就可以,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师海英说。

  “贫困人口一站式结算窗口”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暖心福利。建档立卡贫困户来院后,在结对的责任医生帮助下就医,只需在一站式服务窗口核实信息后,便可以“先诊疗后结算”,住院和门诊产生的费用均可一次性报销。

  据河东乡中心卫生院医生岳静介绍,每年河东乡卫生院都会给大病患者提供2000元医疗补助,加上医疗救助、民政救助、财保救助的福利,患者自付费用不到10%。此外,从2017年起,河东乡中心卫生院对全乡贫困户进行入户随访,并进行分类网格化管理,贫困户的健康状况尽在掌握,也方便了日后贫困户问诊就医。

 \

  随着河东乡中心卫生院与贵德县人民医院和海南州人民医院建立起医疗共同体,一些在基层无法治疗的疾病也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诊疗服务。“例如肿瘤之类的重大疾病,我们还对接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及时确诊或者转诊,基层群众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资源和服务。”岳静说。

  近年来,河东乡中心卫生院通过实行“先住院、后结算”的模式,落实“首诊在基层,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村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同时,河东乡中心卫生院为了更好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健康扶贫双签约的工作。截止到2019年9月底,河东乡共签约11914人,健康扶贫签约率达100%。

  兴海县:群众吃上“生态饭” 摘掉“穷帽子”

  生态保护中实现绿色脱贫——草管员、林管员全部从当地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聘用,基本保证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农牧户有1人从事生态公益管护工作。

  37岁的藏族妇女杨先有两个家,一个在山里的龙藏乡浪琴村,一个在县城的安多民俗文化村,两地相隔115公里。

  龙藏乡,曾经是她的故乡,因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2017年起,龙藏乡将符合异地扶贫搬迁条件的321户牧民陆续搬进县城,只为更好地保护好那里的山水林木。

 \

  从那时起,杨先每个月都会以“草原生态管护员”的身份回到龙藏乡,守护这片生养之地。巡护期间,杨先要对草原牲畜进行清点登记,做好禁牧和草畜平衡区的日常巡查,遇到破坏草原等行为时要及时上报。

  “管护员每年都有21600元的工资,加上5794元的生态补偿金和23059.5元的转移性收入,现在全家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9561.9元,要比放牧时富足太多了。”杨先说。

  抓脱贫固生态,让群众吃上“生态饭”,是高原因地制宜实现精准脱贫的有力探索。近年来,兴海县委县政府围绕国土绿化行动、河长制等中心工作,积极开发护林员、河道巡查员、环境卫生保洁员等生态岗位,同时积极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参与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园林绿化等生态项目建设。

  据统计,目前兴海全县累计聘用草管员1224名(建档立卡户1111名)、护林员284名(建档立卡户134名),人均增收2.16万元,让贫困群众在保护绿水青山中切实得到了实惠。

  贵南县:移风易俗 治贫先治愚 扶贫先扶智

  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两手抓”——通过以改变传统遗风陋习为切入点,让贫困群众从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把该花的钱用在刀刃上,把该动的脑筋放到致富中。

 \

  “1993年,我儿子结婚的时候,我卖掉了家里的牛羊和庄稼凑了20多万元购置婚嫁彩礼。”回忆起20多年前的结婚村俗,贵南县塔秀村村民李加太连忙摆了摆手:“村里的婚俗就是这样,再穷也得把婚礼置办得体面,压得喘不过气来。”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这是贵南县因地制宜确定的扶贫路子。

  近年来,贵南县在完善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狠抓“精神脱贫”,通过制定《贵南县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指导意见》,对婚嫁、彩礼、人情消费、宴席、丧葬等花费,根据不同民族习俗提出参考限价,切实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

 \

  旧貌换新颜,新风新气象。一系列破陈规、除陋习、讲文明的新举措在塔秀村落地开花。塔秀村党支部定下规矩:婚嫁彩礼不得超过5000元,陪嫁控制在5头牛或15只羊以下;在办丧事时不予摆放手抓肉和各类饮品等,切实减轻了“红白之事”所带来的负担。

 \

  “同时,我们积极引导老百姓转变消费观念,将一些日常不合理的开支投入到生产中以增加收入。同时在产业上带领群众转变生产观念,推进数字化、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模式,推行高效养殖技术,真正通过改变思想观念,打开老百姓增收脱贫的新视野、新天地。”贵南县政府副县长任欠本说。

 \

  截至2018年,海南州贵南县通过犏牛、藏羊养殖,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0658元,建档立卡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15元,全县3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

  草原上的牧民们正一路欢歌,奔向富裕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