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卡若镇:古遗址旁的新气象

2018-10-25 09:34:37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周婷婷 陈志强


\ 

卡若·北京新村全貌。

\ 

米若自然村村民正在藏药材种植基地工作。

\  

村民仁增江村在给自家种的花浇水。

\  

卡若·北京新村对面的若巴温泉大酒店和卡若儿童乐园全景。

  卡若镇位于昌都市卡若区南部,距昌都城区约12公里,地处澜沧江上游,因1978年发掘的在全国乃至国外都有很高声誉的卡若遗址而得名。

  卡若遗址在卡若镇附近的三角形二级台地上,海拔3100米,是中国已发掘的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里曾出土房屋遗址20多座,还有许多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制生产工具以及谷物、兽骨等,对研究西藏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卡若遗址是卡若文化的命名地,它是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首次发掘。

  2017年7月,卡若区3168户1.29万余人和157个村顺利通过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考核,贫困发生率由15.3%降至0.08%,实现脱贫摘帽。

  党建引领脱贫致富

  在卡若镇,乃至整个昌都,卡若·北京新村(原来的卡若村)可谓声名远扬。在这里,家家住新房,人人有事干,户户喜洋洋。

  然而几年前,全村劳动力匮乏、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条件薄弱,这些因素一直阻碍着卡若·北京新村的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为了拔穷根、摘穷帽,卡若人响应国家号召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6年,在卡若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卡若村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工作正式启动。

  为顺利开展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卡若村党支部一方面对党员群众进行集中宣传引导,另一方面深入农牧民家中,宣讲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于不愿意搬迁的群众,村“两委”“三顾茅庐”做思想工作。村干部觉阿次仁带头拆了自家房屋并把地让出来修建新的村委会办公场所,村支书布嘎主动让出自家3亩耕地修建村民文化广场,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建强党支部是关键。卡若·北京新村党支部把一批政治素质高、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进了村“两委”班子。同时,深入开展 “三学”活动,每周一、五学习党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国家富农惠农政策;每月10日、20日、30日集体研究全村基层党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重大问题。

  为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作为村支书的布嘎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开办砂石场、碎石场,组建农牧民施工队、运输队,带领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2017年村(居)组织换届后,觉阿次仁接过脱贫攻坚的大旗,带领群众创办了“洒咧”营地,建设温室大棚,开办农家乐、藏家乐,大大增加了村民的现金收入。

  村民扎西多吉自从到“洒咧”营地工作后,每个月有3000元工资。今年初,他凑钱买了一辆二手货车,加入了运输队,又多了一份收入,再加上年底村集体经济分红,如今他家一年收入有10多万元。

  现代农业助力增收

  辛苦劳作了几个月,卡若镇左巴村米若自然村村民嘎日终于迎来收获的季节。今年,他家种了7亩青稞和土豆,青稞留着自家食用,前些天,他将500多斤土豆以每斤2元的价格卖了出去。

  拿着卖土豆的1000多元钱,嘎日深感靠传统农业挣钱不易,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好好在藏药材种植基地工作的决心。

  西藏历来是“五分草地三分林”,适合耕种的土地大多也只是种植青稞等农作物,经济效益并不高。天津市援藏干部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米若自然村的土质更适合种植胡巴、藏木香等藏药材,经济价值可以提高十几倍。为更大程度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今年初,由天津市援建的藏药材种植基地在米若自然村开建。

  卡若区藏药材种植基地占地50亩,包括2座育苗温室大棚和48亩露天种植基地。目前,已种植红花、藏木香、胡巴等11种药材,带动当地29户102人增收。

  “我们村29户村民轮流到这里工作,一天有150元工资。前3个月我只干了十多天的活就领到了2400元,这比种土豆挣钱。过些日子药材成熟了,我们还能赚更多钱。家里的4亩地一年租赁费还有4800元,我们家现在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在藏药材种植基地,嘎日和记者算起了收入账。

  “卡若区藏药材种植基地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促进就业。”8月初,2018西藏昌都·天津招商引资推介会刚一结束,与会双方就开始商量津昌扶贫项目的下一步举措。

  除了藏药材种植基地,左巴村还有一道“风景”——博宇现代农业生态园。这个农业生态园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吃菜难的问题,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当过村干部的多嘎和他的妻子就在这里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蔬菜种植技术。

  “我退休后也没什么事做,今年4月份起就和爱人在农业生态园上班,光6月份我们就领了9000多元工资。”说到自己的收入,多嘎一脸喜色。

  自治区驻卡若区左巴村工作队队员程磊告诉记者:“左巴村有79户村民,目前有5人在生态园有固定工作,还有50多人实行轮流工作制。对他们来说,在农业生态园工作既能有一份工资收入,还能学习种植技术。”

  搬迁铺就康庄大道

  2016年11月22日,这天对于卡若镇达修·天津新村村民来说是一个喜庆而难忘的日子,正是在这一天,132户村民搬出了穷山沟,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

  在这132户村民中,有68户是从达修村的八达雪山上搬下来的。八达雪山海拔将近4000米,一年中有半年日最低气温零度以下,关节病是当地的常见病。这里没有公路,没有自来水,也没有通讯信号。

  2016年底,天津市实施的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援藏项目——达修·天津新村建成,68户村民陆续搬入新居,但村民多多和姐姐西噶却颇多顾虑,“我们祖祖辈辈习惯了‘逐水草而居’,现在搬走了,没有草地,家里的牛羊怎么办?”

  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天津市援藏指挥部定下搬迁政策:山上的老屋不拆!牛棚不拆!搬迁的群众依然可以上山放牧。这样,多多才放心地和姐姐搬下了山。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达修·天津新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在昌都市经济开发区旁边,达修·天津新村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积极争取和落实搬迁优惠政策,在培育和发展易地搬迁点主导产业的同时,根据搬迁群众家庭人口、经济收入来源、创收技能等情况,制定精准扶贫增收计划。

  贫困户仁增江村和妻子身体不好,无法承担较重的体力劳动,3个孩子都在读书,家庭负担重。通过村里的精准扶贫增收计划,仁增江村以劳力入股的方式参与砂石场经营,一天有150元收入,每个月还能领到1000多元分红,仁增江村家的生活状况极大改善。随后,他又参加了驾驶技能培训,2017年,仁增江村买了一辆大卡车,加入了砂石场运输队,每个月又多了5000元至6000元的收入。

  “现在家里要供3个大学生,要是放在以前,我都不知道要靠什么供孩子们上学。明年大儿子就毕业了,到时候家里又会多一份收入,日子也会越过越好。”仁增江村满面笑容地说。

  卡若镇之行,让记者感慨不已,这已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贫困的卡若镇。通过实地走访,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群众不等不靠、敢闯敢干,在奔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互帮互助,卡若镇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