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让资源惠泽每位农牧民—— 采集虫草的“比如经验”

2018-08-13 10:27:16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珍


\
 
  孩子们在那曲市比如县恰则乡孔玛夺村采集点玩耍。 本报记者 王珍摄
 
\
  比如县夏曲镇牧民达培展示他挖到的虫草。本报记者 王珍摄
 
\
  从远处眺望比如县恰则乡孔玛夺村采集点。 本报记者 王珍摄
 
  6月底,沉寂了45天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城又热闹了起来。街上的车子多了,银行自动取款机的现金供不应求,商店、饭馆陆续开门营业……熟悉比如县情况的人们知道,这意味着今年的虫草采集工作结束了。
 
  比如县盛产虫草,这里的虫草量大质优,是全县农牧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被誉为“虫草之乡”。据统计,今年比如县10个乡镇共设134个虫草采集点,采集人员共48736人,均办理了IC卡虫草采集证;派出工作组89个,驻点干部507人;设置检查点62个,抽调警力205人;组建临时党支部102个、联户体489个。
 
  海拔4500米的比如县恰则乡,是当地虫草的主产区。因海拔高,恰则乡每年的虫草采集时间比其他地区晚5天开始,也晚5天结束。6月30日,记者来到恰则乡孔玛夺村采集点,实地探访比如县虫草采集管理工作。
 
  县域内资源共享,促进全县百姓共同致富
 
  虫草,又称冬虫夏草,被誉为“软黄金”。在内地市场上,品相好的虫草每公斤售价高达40万元。
 
  比如县每年采集的虫草约2.5万公斤,以每公斤12万元的价格估算,这是一项收益高达30亿元的产业。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比如县虫草采挖秩序混乱。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一些“村霸”“乡霸”垄断资源,引发其他群众的不满,械斗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虫草采挖点时常需要救护车严阵以待,以便发生流血冲突时可以应急处置,但这并非长久之策。
 
  2013年,陈刚任比如县委书记后,在全县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秩序整治工作。直接关系到群众收入、反映最为强烈的虫草采挖管理,最先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进行了深入调研、座谈交流、征求意见后,经过集体商议,当地政府以“以人为本、源头预防、突出重点、抓好关键”为总体原则,修订完善了《比如县虫草采集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虫草采集纠纷处理实施细则》,针对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焦点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营造了公平的采集环境,实现了虫草采集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今年,比如县共派出37名干部(其中县级干部17名)组成10个驻乡督导组到基层蹲点,全面指导各乡镇虫草采集服务工作。同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的3个综合督导组,不断深入各乡镇开展督查,点面结合推动虫草采集工作。
 
  比如县政协副主席、县民宗局局长洛桑丹增是恰则乡的“包乡干部”。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孔玛夺村采集点。
 
  从县城出发驱车行驶约50公里,便可远远看到一排排整齐有序的白色帐篷。红色的国旗在白帐篷、绿草之间迎风飘扬,显得格外醒目。
 
  据恰则乡人大副主席尼西果洛介绍,孔玛夺村采集点是恰则乡最大的一个采集点,共有采集人员1115人。其中,本地村民只有289人,其余人员均来自其他乡镇。
 
  2013年以前,比如县虫草采集工作是按属地划分的,每个村地域范围内的虫草仅限本村村民采挖,其他村的村民想要到虫草富集的村子采挖,只能以雇工身份进行。采挖的虫草,一半归雇主,一半归自己。由于利益分配不均,械斗纠纷时有发生。
 
  县域内虫草采集点对本县群众开放,允许群众自由选点,是比如县虫草管理改革工作的最大亮点。在每年办理IC卡虫草采集证时,农牧民可以像高考填报志愿一样,选择自己想要去的采集点。各采集点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限制其他村的群众进入采集点。同时,比如县也规定,一旦选点确定后,采集人员不得更换采集点。
 
  如今,到山上采挖虫草必须三证齐全,即采挖证、身份证和植被恢复费收据。身份证、虫草采挖证用终端机现场读取。植被恢复费外来群众缴纳2600元,本村人缴纳1100元。这笔钱用于虫草采集后的植被恢复工作,由县政府统一管理。
 
  组建临时党支部,有序规范采集点管理
 
  孔玛夺村采集点共搭建帐篷208顶,停放汽车138辆,管理难度较大。为此,驻点干部详细录入了虫草采挖人的相关信息,包括户主姓名、帐篷号、居住人数等,还在备注中标明了党员、僧侣、贫困户等信息。
 
  由于外来群众对当地环境不太熟悉,乡镇督导组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挑选威望较高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临时党支部很好地发挥了维护秩序和提供服务的职能,群众有了主心骨,有困难找党员、有事情找党员,已经成了农牧民的共识。
 
  孔玛夺村采集点的临时党支部共有58名党员,其中52名是农牧民,6名是干部。“党员帐篷会有明显标识,如果群众有困难不愿意跟我们说,可以找党员,由党员再向我们反映。”尼西果洛说,依靠群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方式,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同时,采集点还组建了临时的联户体,每15个帐篷是一个联户体,设立一名联户长,有事情及时向督察组反映,还可以召开临时党支部会议,集中讨论解决。
 
  尼西果洛对记者说,今年采集点一共召开了4次临时党支部会议,讨论的问题包括:为安全起见,禁止雷雨天气上山采挖;采挖人员由于下山后来不及买菜,希望驻点干部帮忙买菜等。
 
  “只要老百姓信得过驻点干部,我们就可以帮他们买东西。”尼西果洛说。
 
  每天晚上,群众将要购买的物品名称、帐篷号、户主姓名写在购买清单上。第二天,驻点干部到恰则乡采购点统一购买。“菜、尿布等,东西很多。我们先把钱垫上,群众晚上来取东西时再给钱。”尼西果洛说。由于购买量大,驻点干部跟采购点商谈打折,购买的价格比群众自己买还便宜。
 
  留在采集点上的老人成立了互助小组,相互帮忙照顾小孩。今年,采集点还安装了一个围栏,里面有一些娱乐设施,让孩子们开心地玩。
 
  夏曲镇牧民仁钦桑培是互助小组的组长,他家有一个不满两岁的孩子,他负责照顾孩子,让更擅长寻找虫草的妻子到山上采集。仁钦桑培在恰则乡挖虫草已有14年的历史,切实感受到虫草采集规范化管理的好处。
 
  “以前农牧民到采集点搭帐篷必须抢地方,每次都要以最快的速度才能抢占到有利的位置。”仁钦桑培表示,现在每家每户搭帐篷的位置都是固定的,大家可以不慌不忙地搬来家具、炉灶,把帐篷收拾得井井有条,就像一个移动的家。
 
  每逢农历十五、三十,是采集点群众统一的下山采购时间。除了这两个时间,其他时间想要下山采购,必须向相关人员请假。
 
  采集点还专门设立了医疗服务点,方便群众看病。孔玛夺村采集点驻点医生同错告诉记者,她今年在帐篷里接生了4个新生儿,为农牧民群众看病700多人次。“我带来了180种药品,基本覆盖了日常用药,还配备了急救箱,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上山提供医疗服务。”同错说。
 
  6月30日是采集点的群众最后一天采挖虫草了,接下来的两天是集中打扫卫生的时间。尼西果洛说,以前山上垃圾特别多,塑料瓶、塑料袋到处都是。如今,农牧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会自觉把垃圾带回来。
 
  为了让采集人员更好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孔玛夺村采集点开展了“流动红旗”评比工作,奖励表现好的人员。有了“流动红旗”,第二年进点的时候,他们有优先选地的权利。这对农牧民来说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督促建档立卡贫困户挖虫草,实现稳步脱贫
 
  孔玛夺村采集点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其中本村的有13户。
 
  尼西果洛表示,对于外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驻点干部会在生活上给予一些照顾。对于本村的贫困户,驻点干部会给每户发一张表,每天挖了多少虫草必须要记下来,以便掌握他们全年的收入。每星期或者隔15天,驻点干部都要到他们家里看一下,如果挖的虫草不多,会督促他们抓紧时间挖。
 
  2017年,比如县实现脱贫摘帽,恰则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即便如此,恰则乡干部每个季度都会跟踪贫困户的收入、受教育情况。为巩固脱贫成果,乡里专门召集贫困户开会,就今年的虫草收入、政策性收入怎么花等问题充分讨论。贫困户纷纷表态,接下来会继续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稳定脱贫。
 
  “以前有些人挖了虫草后什么都不干,现在会主动找工作,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尼西果洛说,以前乱花钱、攀比的现象很严重,经过干部的反复劝说,这部分人的思想变化特别大。
 
  恰则乡帕玛夺村村民仁增,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妻子身体又不好。恰则乡党委书记阿布次仁将其列为帮扶对象,主动帮其购买必需的生活用品。如今,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仁增一家搬到比如县城居住,小孩上学、妻子看病更方便了。5月,仁增回来采挖虫草,虫草季结束后,回到县城生活。
 
  6月,尼西果洛去仁增家看望他,仁增高兴地说,今年他一共采挖了两斤多虫草,预计能有20万元收入。此外,仁增还找了一个帮人照看牲畜的活儿,每月工资有3000元。从过去靠政府安排岗位,到现在主动联系工作,仁增在思想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家里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