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在生命禁区共建幸福家园

2018-06-05 13:33:54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寅


\
  派出所官兵在牧民家中走访。  普玛江塘公安边防派出所供图
 
  “普玛江塘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10元,下辖的6个行政村,全部脱贫。”2016年,这条消息引爆了西藏干部群众的朋友圈。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整体性深度贫困地区,就算在今天,西藏很多地方的脱贫攻坚还在处于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普玛江塘在哪里?普玛江塘凭什么率先脱贫?前不久,记者到普玛江塘乡实地探访。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行政乡,人均寿命不足50岁
 
  去普玛江塘,湛蓝的天、洁白的云一路相随,一条蜿蜒的公路穿越层层山峦,仿佛要独自深入天际……
 
  “到了。”在一块刻着“世界之巅,海拔5373米”的石碑前,随行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到达了普玛江塘乡。这块石碑,矗立在普玛江塘公安边防派出所的门口。
 
  下车,环顾四周,尽管是5月,在普玛江塘还看不到一丝绿意。派出所官兵开玩笑说,普玛江塘找不到山,因为人已经在山顶上了。
 
  普玛江塘,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东南部,与不丹接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行政乡,全乡平均海拔5573米,乡政府所在地海拔5373米,被称为“生命禁区”。
 
  如果作为旅游目的地,普玛江塘资源独特——草原、冰川,还有藏族文化。但是,作为生存之地,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氧气吸不饱,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
 
  普玛江塘乡下辖6个行政村,1000余名藏族群众分布居住在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每平方公里还不足一人。
 
  穷,是普玛江塘人最深的记忆。“在我的记忆里和上辈的传说中,草原上的帐篷就是我们的家,哪里水草肥美我们就迁移到那里,高寒缺氧的气候让我们生活相当艰难。” 普玛江塘乡沙空村75岁高龄的老阿妈嘎旦说。
 
  即便只有75岁,嘎旦仍然是村里年龄最大的人。普玛江塘人的人均寿命只有49.5岁。这里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气压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年平均气温零下7 ℃。
 
  普玛江塘是一个纯牧业乡,很长一段时间,牧民主要靠放牧养家糊口,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世界之巅”缺氧不缺精神
 
  2012年,普玛江塘公安边防派出所成立,它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海拔最高的公安边防派出所。
 
  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的官兵们初上普玛江塘,最大的困难不是缺氧,因为官兵们知道,总有一天他们会克服这个困难。
 
  “对大家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没有蔬菜吃,由于官兵来自不同的地方,不能像当地牧民一样习惯于只吃牛羊肉和糌粑。”派出所所长索朗达杰说,“乡里的蔬菜全靠从县城购买,而且必须马上吃掉,不然一天就冻坏了。通往县城的道路很不好,官兵很难吃到新鲜蔬菜。”
 
  “那种看见绿色蔬菜照片就禁不住舔舔嘴唇的滋味,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才会明白。”来自云南的哈尼族战士高建学感叹。
 
  困难怎能吓退人民子弟兵!派出所官兵决定在高原建温室大棚,种植蔬菜。
 
  高建学上网搜寻资料,改良土壤,尽量按照当地的环境来培育蔬菜。他开玩笑说:“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种菜也算是发挥一下自己的特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高建学以及派出所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温室大棚里逐渐长出了萝卜、白菜、黄瓜等各种蔬菜,高原上诞生了一个个绿色奇迹。
 
  5月19日,当记者来到普玛江塘派出所时,索朗达杰兴奋地带领记者参观温室大棚。“现在,我们的蔬菜基本能自给自足。”索朗达杰说。
 
  派出所官兵吃上了蔬菜,他们并没有忘记辖区的群众,派出所决定在普玛江塘乡推广这一技术。官兵们分批深入村寨,手把手向牧民传授种植技术。
 
  “仅去年一年,我们就组织了牧民蔬菜种植培训50余次。” 索朗达杰说。
 
  沙空村村民普布卓玛不相信普玛江塘能种出蔬菜,派出所官兵把他请到派出所温室大棚参观,他震撼了。
 
  回去之后,他和村民白玛央金、斯达、卓玛一起,负责打理村里的两个温室大棚。在派出所官兵的帮助下,一年时间里,两个温室大棚种出了西红柿、卷心菜、大白菜、小白菜、萝卜等各种新鲜蔬菜400余公斤。
 
  如今,其他村子也陆续建起了温室大棚。生活在“世界之巅”的牧民们,第一次吃上了产在家门口的蔬菜。
 
  “以前,普玛江塘为什么穷?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还受大家认命服输的心态的制约。”索朗达杰告诉记者,“因成功种植蔬菜,大家认识到,缺氧但不能缺精神,只要艰苦奋斗,科学施策,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把普玛江塘建设好
 
  “既然这么苦,为什么不离开?”很多游客会向当地牧民问这样的问题。
 
  “这里是我们的家园。”朴实的藏族群众,微微一笑作答。实际上,每一个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祖国的哨兵。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希望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实际上,在边境线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卓嘎”与“央宗”。
 
  索朗达杰的老家在拉萨,他说,自己也是到了普玛江塘,才真正理解军人的价值。“我们在这里不仅要戍边卫国,还要积极服务群众,把普玛江塘守护好、建设好。” 索朗达杰说。
 
  助力普玛江塘脱贫攻坚,成为了官兵们戍边卫国之外的一个神圣使命。
 
  战士祝兴,是措果村的民警兼村官。和村民们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牧民养牦牛是为了解决温饱,没有交易的习惯。
 
  因此,他给牧民出主意:把吃不完的牦牛肉风干,卖给外面需要的人。
 
  习惯于世代放牧、自给自足的牧民们一开始并不接受,后来,一些人慢慢尝试,从中尝到了甜头。由此,经商思路一步步被打开了。
 
  普玛江塘境内有著名的“40冰川”,常年吸引各地游客前往,然而乡里却不具备接待游客所需的住宿及餐饮条件。无论是从拉萨市区出发,还是从山南市区出发,驾车到普玛江塘,若一切顺利,都需要5个小时,很多游客只能来去匆匆。
 
  能不能在普玛江塘办一家牧家乐,留住游客?经过两年的论证和准备,派出所利用部分爱民固边专项资金,为萨臧村村民索朗多吉家购置了家具、电器等设备,帮助其建立牧民示范家庭旅馆。牧家乐由索朗多吉的妻子负责经营打理,经营收入归索朗多吉一家。
 
  记者到访时,索朗多吉家的牧家乐已准备就绪,再过两个月,牧家乐将开门营业。
 
  索朗达杰意识到,从脱贫到全面小康,普玛江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希望以此为示范,发展多元产业、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带领更多牧民实现稳定脱贫。” 索朗达杰说。
 
  在“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一人一方”的增收计划帮助下,如今,像索朗多吉一样,普玛江塘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产业。
 
  记者离开普玛江塘时,只见牧民家的屋顶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绿水青山间牛羊穿梭、牧民忙碌。这是祖国神圣的国土,也是他们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