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心系祖国 守护边疆

2018-05-17 09:06:03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马驰


  原标题:【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心系祖国 守护边疆——嘎玛次仁老人守卫国门三十余载
 
\
  嘎玛次仁老人在家中。(马驰 摄)
 
  西藏阿里地区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500米,有“高原上的高原“之称。出阿里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狮泉河镇,沿着狮泉河谷向西北方向驱车一个余小时,便来到了扎西岗典角村。这里地处中印两国交界地带,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几十年来,典角村的村民们发扬”放牧是巡逻,人人是哨兵“的精神,扎根边疆,为守住祖国的西大门做出巨大贡献。
 
  嘎玛次仁老人便是这样一位镇守边疆的模范人物。
 
  1984年,为响应自治区党委固土守边的号召,三十七岁的嘎玛次仁以及另外四户人家从狮泉河镇加木村搬迁到典角村。过了不久,其中三户人家就因为难以适应这里艰苦的生活条件搬走了,只留下嘎玛次仁和妹妹两家人。这一住就是三十余载。
 
  老人回忆说,初到典角村时,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房子和羊圈。人只能住在用石头围成的临时住所里。大家过着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生活。”
 
  嘎玛次仁和妹妹两家17口人就在这满目砾石的土地上开荒,终于顽强地在荒无人烟的典角扎下了中国百姓的根。
 
  典角村紧邻中印边界,从村口望去,对面山上印度方面的瞭望台以及山脚下的印度村落清晰可见。为了守住我方领土,嘎玛次仁经常带领村里人在狮泉河谷地带放牧,修羊圈、搭帐篷,保持我方在这一地区的活动。
 
  放牧巡边并不是轻松的工作。冬天的时候大雪封山,老人数次患上雪盲。由于医疗条件不好,不能及时救治,留下后遗症,现在视力很差。此外,长年累月的巡边工作还让嘎玛次仁的关节不堪重负,如今走路时不得不佝偻着腰。
 
  边境生活也伴随着其它风险。有的时候,典角村牧民的牲畜会跑到印方控制区一侧。在去追赶牲畜的时候,老人曾碰到有对面的印方士兵拿着枪瞄准他,有时也用棍棒驱赶,这时他会感到害怕。
 
  不过,随着我军边防实力的逐渐增强,如今村民们放牧时再也不担心了,老人说。
 
  三十多年过去了,说起典角村发生的变化,老人的脸上漏出了激动的神情。
 
  “我从来没想到能过上今天的生活,”嘎玛次仁动情的说。“村子里现在家家户户有房有车、通水通电。村民享受着国家的边民补贴,许多人还被安排了生态岗位,从事护林护草等工作,拿着‘生态工资’。“
 
  “我们老两口现在每年收入有两万多元,衣食无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典角村目前共生活着48户171人。其中二组27户于2012年整体搬迁至边境小康村新居里。
 
  走进新村,只见家家户户住在崭新的二层小楼里,传统的藏式装饰让房屋看起来别具特色,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屋顶,宣示着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一条水渠沿着村中主干道流过,为村民提供了生活用水,也灌溉着漂亮的绿化带。村后的一片空地上,光伏太阳能电池板熠熠生辉,为村民提供着电力保障。
 
  一切似乎很难让人难想象这里是一个偏远的小村落。尤其是与对面的印度村落两厢对比,让人生出“这边比那边好”的感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里的医疗和教育条件也大为改观了。
 
  “小病的时候乡里的卫生院会派人来看。大病的时候,有车来接(病人)到乡里或县里的医院治疗,看病花销全部给报,”老人说。
 
  教育决定着下一代的命运。老人说,村里的孩子们现在没有一个辍学的,还出了好几个大学生。老人自己有八个孩子,有两个成为了大学生。一个女儿正在成都上大学,另一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噶尔县(狮泉河镇所在县)的银行工作。
 
  对于孩子的教育,老人坦言:“我一直在守护祖国的大门,我也教育子女们要守护好神圣的国门。“
 
  在老人的言传身教下,除了两名大学生外,他的其他六名子女都留在了典角村,继续传承着父辈固土守边的事业。
 
\
 
  典角村村民委员会。(马驰 摄)
 
\
 
  典角村的居民住宅。(马驰 摄)
 
\
 
  典角村村民。(马驰 摄)
 
\
 
  典角村村民在洗衣服。(马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