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藏N代”亲历的时代变迁 生命禁区何以最具幸福感

2018-01-12 08:54: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卢义杰 车灏楠 房立俊


  对进藏家庭来说,骨肉离别太常见

  在藏区,王月维和相遇的老乡安平结婚,并辗转分配到西藏山南地区朗县(该县后隶属西藏林芝市),生下两个女儿。

  女儿们被送回山西寄养。这是骨肉别离的遗憾,但对进藏家庭来说,这太常见了。

  “妈妈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把我送回山西的。”二女儿王雅慧说。

  漫长的童年,王雅慧在山西亲戚间辗转着。起初和姥姥住,后来跟着姨妈、舅妈、远房亲戚,还有母亲的中专同学。他们搬家,她也一起搬。

  那时不是每家都有电话,母女只能把通话时间约在每周日早上9点。在山西,王雅慧8点半就到安装了电话的邻居家等候;在西藏,王月维也要找公用电话亭,然后等上很久。

  父母回一趟山西更不容易。他们每三年休一次假,一次休半年。这半年,往返又要耗费两个月,因为买从拉萨飞成都的机票需要排号,之后还要辗转好几个城市换乘火车。

  真的见到母亲时,王雅慧却觉得,眼前这位短发、微胖、穿着黑色林业工作服的女子,是一位完全陌生的阿姨。

  “我记得喊了‘阿姨好’后,我妈立刻就冲了出去,泣不成声。”王雅慧哽咽了。她至今还能感觉到,当时,妈妈特别想靠近自己,但又不敢靠近。

  事业在这里,舍不得离开

  一个特殊的任务在1994年降临到手艺人张立发身上:有关部门找到他,说次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他们正寻访民间手工艺人,制作民族文化产品。

  张立发当年已小有名气。“工作人员拿着图纸,到处找人加工民族文化产品。我试加工了一个,他们比较满意。”张立发设计的是小酒杯、青稞酒壶、银筷子和银勺。酒杯重30克,象征自治区成立30周年,上面还刻有藏族八宝图,寓意着吉祥。

  政府将张立发临时安排进一个大院,专门加工纪念品。最多的时候,院里有50多人一起打磨产品。

  院内繁忙,院外,西藏正飞速发展着。20年之后,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官方媒体用“千年跨越”定义这50年的巨变:地方生产总值增长281倍,人均寿命从35.5岁提高到68.2岁,冰箱、电视、手机等渐渐成了老百姓的“标配”。

  自治区成立30周年这个节点,也让当时进藏10余年的王月维感到,这里值得奋斗。这些年来她最骄傲的事情是,朗县有很多桑树,不过老百姓没见过蚕。她搞了养蚕坊,没有专业的蚕房,就自己买消毒水消毒仓库;没有蚕架,就弄了荆棘代替;没有工具,就想土办法。

  王月维最终成功了,这个技术,还获得了西藏山南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但她离故乡也越来越远。原本,选派进藏8年可以调回内地,她与丈夫错过了两次这样的机会。1998年,进藏近20年的她决定留在西藏,因为朗县当时缺少技术干部,“这么多年的心血不能白费”。

  一晃,就是30年。她算了一笔账:与他们同车抵达山南地区的有32人,除去牺牲的、调回内地的,最终有七八人在西藏退休。

  时光对张立发来说,具象化为西藏的民族文化产品业越来越发达。上世纪90年代初,拉萨只有几十个老乡做手工艺,如今已聚集了一个数千人的庞大的工艺加工人群。

  西藏也试图给他们营造创业的环境。张立发说,开发一种卷轴画产品时,政府给他批了100万元的扶助资金,“政策还是挺好的”。

  他的门店多了起来,其中一家现在已有三四百平方米,总共两层。连他的徒弟都有了徒弟,这些徒子徒孙“有几十个,我都记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