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藏N代”亲历的时代变迁 生命禁区何以最具幸福感

2018-01-12 08:54: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卢义杰 车灏楠 房立俊


\

  上世纪90年代,张立发与家人在布达拉宫前合影。受访者供图

  2017年2月,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发布《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6-2017)》,拉萨名列“中国最具幸福感十佳城市”第一名,同时“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连续4年位列全国38个主要城市之首。

  ---------------------------------

  上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在国家的号召下,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奔赴那里。那是个纯粹的年代,生命禁区、祖国边疆等意象,让新中国的年轻人热情高涨。

\

  将近70年过去,早年那拨儿年轻人的儿辈、孙辈、甚至重孙辈,有的在西藏长大,有的有如父辈那样,成年之后选择进藏。

  因父母留西藏而在西藏工作的人们,习惯用藏二代、藏三代甚至藏四代划分彼此的“辈分”。他们参与书写了西藏的历史,时代大潮打来,家族的迁徙史也从此改写。

  “一腔热血,报效祖国”

  1979年,24岁的王月维入藏工作,她说自己是和孔繁森同一年入藏的。她记得媒体在报道孔繁森事迹时曾用过这样一段话,“某晚,他胸闷、喘不过气,觉得自己好像不行了,于是半夜起来写了遗书”。她感同身受,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空气稀薄。

  当时,山西、陕西等4省选派1200名农业等技术人员进藏,刚从山西长治农校毕业的王月维主动报名,“就是一腔热血,觉得要报效祖国”。后来的事实显示,西藏干部队伍从那时起不断壮大。

  王月维记得,1979年4月24日,这支“援军”从山西出发了。火车载着300名“各院校最牛的人”,向西飞奔三天两夜。到了甘肃柳园,他们再换乘蒙着军用帆布的大卡车,挺进青藏线。

  当大卡车驶入西藏最北的那曲地区,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同学们当晚就难以入眠。有人一路呕吐着,再往南行驶一两百公里,途经当雄县,这批20岁出头的年轻人遇见了春耕仪式,终于出现人烟,整个卡车顿时沸腾了。

  全程21天,戈壁、高原、边疆,王月维说,那是她一生中最难忘的乘车。

  与进藏干部相比,手工艺人张立发的进藏之路略显孤单。1990年,他走出老家云南大理新华村,与六七个老乡到拉萨开了一家民族手工艺品作坊。那年,张立发21岁。虽是西藏邻省,但进藏之路同样坎坷。滇藏线乘车要花好几天。

  辗转入藏,但对于能做出什么事业、未来会待多久,无论是张立发还是王月维,那时谁心里也没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