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长江源村:幸福生活延绵不绝

2018-12-14 10:37:25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马振东 罗珺


\
长江源民族学校,孩子们稚嫩的笑容。本报记者 马振东 罗 珺 摄

  入冬后的格尔木,干燥且寒冷。近日,记者一行从格尔木市一路向南,沿着109国道驶进长江源村,再访这座备受关注的高原村落。

  距离上次采访长江源村已有半年之久,冬日里的长江源村虽然寒冷但处处彰显着宁静与祥和。

  村民冶福祥正认真打扫着村门口的一片空地,“当初村上成立卫生队的时候,我第一个报了名,如今这么好的环境,全靠国家的政策好,我们一定打扫得干干净净。”

  村民申格家,59岁的申格和老伴儿坐在沙发上聊天,客厅里传统藏炉烧得火旺,一壶奶茶让整个屋子飘满浓浓的奶香,房间里暖意浓浓。

  2004年,从海拔4700多米的沱沱河雪山搬迁下来前,申格和所有牧民一样,每年赶着牛羊,在“冬窝子”和“夏窝子”之间来回转场,住帐篷、放牛羊,照明用羊油灯……现在,他们生活在城市,宽敞的房子,稳定的工作,水电齐全。

  “我们非常感恩,一定会永远记得这份恩情。”申格说,“现在的日子好得不能再好了,家里水电齐全,再不用为了打水走上几里路,卫生院就在村子里,老伴儿多年的风湿和心脏病也不用担心了,卫生院的大夫会定期来给老两口检查身体。”

  渴望改变,渴望幸福,渴望美好生活,是牧民们的共同心愿。

  和申格家一样,下山后的十几年间,奇毛措家的日子也每天都发生着改变。

  下山前,奇毛措一家就靠着放牧为生,随着草山的逐年退化,一家人日子也过得越来越难。2006年大学毕业后,奇毛措到了乡镇司法所当上了办事员,凭着本地人的语言优势很快成了单位的骨干,见过世面的她为了让家里的生活质量更高,主动创业在村里开了一家藏饰店。

  “父亲去世后,整个家就全靠我了,两个妹妹没有工作,开这家店既是为了让妹妹有事儿做,也是为了提高家里的收入,为今后更好地生活打下物质基础。”

  如今,奇毛措的藏饰店生意红火,每年都会领着妹妹去尼泊尔进货,一年收入几万元不成问题,今年下半年更是由镇上牵线和格尔木农村商业银行合作,在她的店里成立了惠农金融服务中心,村上没有银行,村民需要取钱、刷卡都会来她店里,每笔交易奇毛措收取手续费三元,这样一来既增加了店里收入,又方便了村民,可谓一举两得。

  “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两个妹妹每天忙里忙外,生活也充实了许多,下一步我打算再找几个朋友入股,在市区开一家大一点的店,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说起未来的日子,奇毛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里,长江源村人幸福经历就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4年,同128户牧民一起搬到长江源村的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已然由原来的“马背学校”蜕变成现在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由教学楼、综合楼、体育馆、学生公寓、食堂、浴池及幼儿园组成的具有民族教育特点、现代化教学手段、科学人性化管理的藏族寄宿制小学。

  长江源民族学校政教处副主任索南吉说:“自从搬下来后,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运用到先进的教学设备,可以直观快速地接收到新知识,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自办学以来,学校一直坚持以“建设幸福的民族校园,奠基孩子的幸福未来”为办学理念,以“知识改变人生,传承利于发展,幸福来自舍得”为校训,适龄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学生毕业率和升学率达到100%。

  三年级二班的教室里,语文老师达热拉毛正领着孩子们大声朗读课文《寒号鸟》,与其他学校不同,这里的《寒号鸟》课文是藏文版的。

  “我们学校按照国家二类模式双语教学,采取低年级(一至三年级)、高年级(四至六年级)逐步过渡,低年级所有授课内容可用藏语教学,能够帮助藏族孩子更好更深地理解学到的知识。”索南吉介绍说。

  长江源村,既指长江源头也寓意饮水思源。过去,唐古拉山镇由于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牧民群众生活艰苦;如今,干净宽阔的村道、红顶白墙的院落,完善的教育设施,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长江,自发端经久不息,滚滚向前。长江源村民的幸福生活也如长江一般,奔涌向前,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