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扶贫干部吉称扎根藏区贫困村

2018-10-29 10:15:10   来源:新华网   作者:康静


  53岁的吉称有个梦想,就是让甲功村藏族群众的生活像白马雪山杜鹃花海一样越开越艳。吉称来自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迪庆州分行,他到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羊拉乡甲功村挂钩扶贫,已有两年多时间。吉称作为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在扶贫期间,累计实施帮扶项目6个,落实项目资金近35万元,落实帮扶物资折合金额近40万元,帮助该村17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主动请缨 山区扶贫

  羊拉乡是一个深度贫困地区,是云南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也是集“边、远、少、穷”为一体的贫困乡。

  2016年初,农发行迪庆州分行扶贫挂钩点调整为德钦县羊拉乡甲功村,全行干部员工分别结对帮扶33户贫困户。甲功村位置偏远,扶贫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吉称主动向单位要求到扶贫点担任驻村工作队员。

  甲功村主要居住着藏族群众,距德钦县城200多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235户,其中,贫困户就有113户。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群众生产生活落后。2016年2月25日,吉称带着单位购买的发电机,到甲功村开始了驻村扶贫工作。

  “脱贫先要转变贫困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实干兴家、自力更生求发展的思想。”到了甲功村后,吉称发现由于该村远离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群众还存在等、靠、要的陈旧思想。于是,吉称带着工作队员到田间地头、藏家火塘边,宣传国家扶贫政策。

  同时,来自德钦县民政局、老干局、云铜集团等单位的其他人员与吉称组成了一个扶贫工作组,他们与甲功村委会研究制定了村级脱贫计划,实行“一户一策”“一户一法”措施,对该村113户全部建档立卡,确保脱贫计划和措施落到每个贫困户。

  精准扶贫 产业先行

  “精准扶贫不是给钱给物,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找到持久脱贫的运行模式”,吉称经常对他的队友说。

  羊拉乡受地理条件及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制约,适宜种植的都是青稞、玉米这些经济价值不高的作物,发展特色产业难度较大。甲功村没有特色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甲功村经济效益最明显的就是牦牛养殖。吉称在扶贫工作中发现,尼玛和取扎两家人有发展牦牛养殖业的条件,但是没有资金。于是,他按照“一户一法”措施,制定产业发展基金政策,向农发行迪庆州分行筹措5万元产业发展基金,扶持他们养殖牦牛。

  2016年8月,尼玛和取扎获得无息产业基金扶持,分别养殖牦牛46头和53头,现已实现了脱贫致富。

  在甲功村,像尼玛和取扎一样获得了吉称的扶贫帮助的人还很多。“甲功村青稞、小麦等农作物缺乏集中连片种植的条件,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增收。”在吉称的引导下,2017年甲功村235户种植户,每户种植当归0.5亩,每户实现产值近10000元。

  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甲功村的特色农产品打不开销路,农民增收困难。吉称又从村民手中收购了1000斤蜂蜜,在迪庆州分行的帮助下运到香格里拉市销售,全行员工帮助销售,解决了蜂农销售难题。

  难点频现 逐一攻克

  甲功村尼米、差打、格古3个村民小组与西藏芒康县接壤,毗邻的雪山盛产虫草,是当地藏族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吉称发现,多年来,相邻的多地群众在资源分配上,纠纷不断,成为维稳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于是,吉称多次带领工作队员、村委干部深入3个村民小组,向农牧民宣讲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维护和谐稳定。

  经过扶贫工作组的努力,最终,3个村民小组签订了《关于禁止开采林下资源的承诺书》,发挥了村规民约的作用,维护了藏区民族团结稳定。

  55岁的顶匹是甲功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他和爱人都是残疾人,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睡觉都在地上。“我去到他家的时候,看到他家80多岁的老奶奶蜷缩在牛圈里。”这样的景象让吉称心里发酸。

  “对于他家来说,最先就应该改善居住环境。”于是,吉称首先自掏腰包买了一个角钢床,又从民政局申请一套被子送给老人。接下来,吉称又筹集资金8.1万元,帮助顶匹修房子,翻盖屋顶、刷墙,他还动手帮着房间布线、安装灯具。“扶贫工作,就是什么都要做!”吉称在甲功村扶贫期间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

  “吉称工作非常踏实,他坚守在扶贫第一线,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他经常走村串户看望贫困户,遇到不是自己挂钩的特困户,还自掏腰包送温暖。”村委会副主任都吉这样评价吉称。而吉称也表示:“甲功村要实现脱贫摘帽目标,时间紧、任务重,藏区群众不脱贫,我决不回去!”